坦率地說,參加這樣的師德報告會,我并不十分愿意,但在校長的雅意推薦下,還是帶了本閑書一同前往。未曾想,自始至終兩個小時的會議,我竟神情專注地聽完了整場報告,壓根兒就沒去翻動手頭的那本閑書。這些同行的模范事跡,讓我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所以,我的掌聲也是發自內心的。
如果用一個字來衡量模范同行的工作,那就是——愛。報告會上,除了一位身殘志堅的男教師,其余都為女性。也許性別使然,在教育這一職業下,女教師的觀察會更細致些,溝通更耐心些,感情也會更細膩些、母性化些。所以,她們的愛也就更容易流露出來。基于愛的前提,才會平等對待每個學生,才能讓學生發自肺腑地喊出“媽媽”;基于愛的前提,才會信賴學生,相信每位學生會學有所長。難怪一旁的校長說,看來做了媽媽的女教師更適合當班主任。我想,一位優秀的班主任,首先一定是一位充滿大愛的人。
但是毋庸諱言,以報告會這樣的形式宣傳師德,在現實中往往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說白了,就是“官方喜歡,老師不愿”。何以為故?非模范教師總是指責臺上模范教師只顧工作,不顧身體、不顧家庭。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僅在類似的模范報告會中可以聽到,在日常工作的環境中也普遍存在。不少同事認為,這樣的宣傳其實不無做作和虛空,因為很多老師在面臨諸如畢業班和家庭突發事件相沖突時,其實都會選擇兩不棄,他們的內心是相當焦灼,而身心也是疲憊不堪的。我就見過這么一位同事,平時看似很不起眼,但在緊要關頭,卻能看到她挺著脆弱的肩膀,獨自默默地扛起了家庭和教學的重擔。我想,她的出發點絕非一紙榮譽或是一句表揚。
今天,站在講臺上的模范教師,她們的出發點也絕不是想有朝一日成為高尚師德的化身或宣教者。平心而論,教師這一職業本身,無疑會使很多老師不能舍棄學生和教書。但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系統樹立典型的傳統模式,偏偏又選上了她們。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像譚千秋這樣的普通老師,也許教書并不精湛,也許只是一位相當平凡的老師,有的還剛剛走上講臺,但在最危急的時候,他們的選擇更多的是出自人性的本能。這,與師德無關。
誰也不會否認,教師的愛,應是教師職業的一項基準和底線。但在當下社會,把起碼的要求奉為道德的準則,把最低的底線視為道德的圭臬,卻把人生突發危機和化解痛苦加以宣講,其尷尬,反映的是整個社會職業道德水平的不盡如人意,折射的是整體社會職業道德水平滑坡的現實。視底線為圭臬,還不僅止于很多老師怕去參加師德報告會的尷尬。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宣講形式引起教師的質疑,而究其實質,是這一現象的存在有著更為復雜的背景——很多教師做不到耐心、愛心,做不到不拿紅包,做不到不做有償家教……大概就是出于這樣的現實憂慮,我們才不得不從道德的最底線開始,希望給某些教師補一補道德課。
不過,這也正是我之所以帶著情緒參加報告會的原因。我始終相信,教師絕不是僅有“愛”這一感性特質的。我所期望的師德,至少是家庭、身體和工作都幸福。當我聽到南通中學的一位音樂老師憑借自己的專業自信和堅守取得成績的時候,我眼前一亮。我們在塑造教育界的典型,可這不能僅局限于宣講女教師的愛和面對困難時候的堅強,我們還需要女教師的美麗、男教師的理性,年青老師的活力、中年教師的睿智等不同個性特色。何必把這一底線品質搞得如此沉重和悲情呢?
還好,這次作報告者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也不是“冷血動物”,由此讓我格外心生感佩。
轉而試想,我倒更希望把師德報告會改成教師個性多元化的交流平臺。這樣,能夠讓我們多聽到一些優秀教師談談如何實實在在地搞好專業發展;如何有條不紊地生活;如何有張有馳地高效工作;如何和孩子一起改進一個實驗、完成一幅作品;如何在成就別人孩子的同時也成就自己的孩子;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營造和諧的家庭;如何在教好書的同時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如何和三五知己于閑暇時一起品析電影……在我看來,唯有這樣的教育者,才能真正富有活力、充滿生命美感地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質之同仁,以為然否?
當然,如為架空師德,鉗制教師思考而達到“規范”的目的,本文不予討論。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區姜灶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