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2)班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掌聲和笑聲,原來這里正舉行著一場別樣的班級才藝展示活動。說別樣,是因為快樂是展示活動的主題,只要你愿意,隨時都可以上臺“露一手兒”;說別樣,是因為展示內容豐富多彩,有樂器演奏、有舞蹈、有課本劇、還有現場書畫;說別樣,是因為節目完全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而老師和家長僅僅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看著臺上傾情表演,臺下熱情涌動的情景,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活動誕生前后的一幕幕……忽然,一曲悠揚的古箏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演奏者是一個叫張晶怡的女孩子,看著她全身心投入的樣子,我會心地笑了。她的故事正是促使我策劃開展班級才藝展示活動的“導火索”。
半個多月前的一天,我發現張晶怡情緒低落,精神狀態不佳。詢問原因,她除了一句“沒什么”之外,再也沒有多余的話。于是,我聯系張晶怡媽媽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從二年級起,張晶怡就開始學彈古箏,現在已經考過了八級。可是后來學習的緊張,樂曲的復雜,再加上父母的嚴厲督促,使她對彈古箏產生了厭煩的情緒。為了彈琴的事情,母女倆曾多次吵架。怎樣才能讓張晶怡重拾彈琴的興趣呢?我提議張晶怡媽媽把張晶怡彈奏的樂曲錄制下來,然后轉交給我。課間,我找到張晶怡,也告訴了她錄制樂曲的事情,她答應了,并沒顯得很勉強,看來她還是很樂意讓我欣賞她的作品。
過了幾天,她真的帶來了一盒錄音磁帶給我,并不斷地說:“我聽了聽,不好!”我告訴她沒有關系。回到辦公室,我迫不及待地將磁帶放進錄音機聽了起來。清晰的樂曲,嫻熟的彈奏,不禁讓我打心眼里佩服這位小女孩。中午休息的時間,我在班級里播放了這盤磁帶,聽完后,同學們忍不住七嘴八舌議論起來。
“陳老師,這是用什么彈的?”
“好像是古箏吧。”還沒有等我開口,已經有同學搶先回答了。
“彈得真好聽!還想再聽一遍。”
“真的好聽嗎?”我追問了一句。
姚鑫鑫說:“我覺得這首曲子彈出了凄涼的感覺,我能體會到作曲家的思想感情。”
我又把樂曲放了一遍。
何平問:“陳老師,是哪個演奏家彈的?”
“想知道嗎?”
“想!”同學們異口同聲。
我清了清嗓子說:“這是我們班的張晶怡彈的!”
“啊!真的啊?”同學們個個都驚訝不已,向張晶怡投去了贊賞、羨慕的眼光。此時的張晶怡顯得很不好意思,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我繼續“乘勝追擊”,說:“張晶怡同學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古箏,并且彈得如此美妙。由于六年級學習任務比較重,她怕彈古箏影響學習,所以很苦惱。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要對張晶怡說嗎?”
“老師時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彈古箏也應該堅持。”
“學習之余,彈古箏可以放松緊張的心情,應該堅持。”
“我想對張晶怡說,沒有必要苦惱,只要處理好學習和彈琴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了。我現在還堅持畫國畫呢!”
“對啊,只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我接過話頭。“張晶怡,你看同學們多么希望你堅持下去啊,老師也希望你能堅持下去,并且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克服暫時的困難。”
張晶怡咬著嘴唇,堅毅地點了點頭。
此時,有人向我提議:能否每天中午勞動的時候播放張晶怡彈奏的古箏曲。我欣然同意,并且把播放曲子的事情交給張晶怡去做,她也愉快地接受了。于是,每天中午勞動的時候,教室里總會傳來一陣陣悠揚的古箏曲聲。張晶怡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課間她會主動告訴我一些關于練琴的事情,而她媽媽也打電話來告訴我張晶怡的變化。張晶怡終于不再苦惱了,不再談“箏”色變了,而我的內心也隨之跳躍起來。
在圓滿解決張晶怡彈琴問題之后,一種新的想法在我的頭腦中油然而生:何不調查了解一下班中學生的才藝情況,看看他們是否也有類似的煩惱呢?真是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嚇一跳,班級中竟然存在著許多個“張晶怡”,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各種才藝,但都是在家長的“逼迫”下進行的,毫無主動性而言。如果能給予他們一個展示才藝的機會,或許能使他們從被動走向主動,使負擔變成興趣。于是,我萌生了“班級才藝展示”活動,當我提出這個設想時,學生們一呼百應,躍躍欲試。他們積極報名,用心籌備。因此,也就有了文章開頭描述的那番景象。
雖然才藝展示的舞臺并不大,場面也不是很壯觀,但是對于班級里的每一個孩子而言,卻是一段永遠值得回味的美好記憶。當然,對于我而言,收獲的不僅僅是為人師者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對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深刻感悟和思索。如果說在解決學生課余學習才藝的煩惱問題上比較成功的話,那么我覺得成功主要歸結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尊重了生命的成長。每個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個體存在,同樣也不例外。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只有發自內心的尊重每一位學生,才能促使學生產生自尊,而有了自尊才能產生內部動力,有了內部動力才能更好地主動發展。在對待張晶怡彈琴這件事上,從最初的談話到與家長的交流,從樂曲的錄制到班級的展示,從班級大討論到課間背景音樂,從張晶怡的苦惱到全班的參與,我在尊重的前提下逐步引導張晶怡實現自身的蛻變,并且讓班級中每一位有才藝的學生在才藝展示的舞臺上亮出了自我。尊重,讓師生間充滿了信任、充滿了理解、充滿了關愛;尊重,讓學生有了個性、興趣、愛好的揮灑與張揚。班主任只有尊重和呵護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教師的溫暖,教育才富有實效。
其次,創新了教育的形式。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角度,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響它,就能發出特有的音響。”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要用心思考、精心設計、合理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育形式、方式和方法。在處理學生課余學習才藝的苦惱的事情上,我采用的并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把他們個人的煩惱問題放到整個班集體當中,以提建議的方式讓其他同學去分擔,以每天中午播放樂曲和班級才藝展示的形式讓每一位同學共享成功的喜悅,從而使煩惱問題成功地被消解。可以說,別出心裁和獨具匠心的形式,猶如一盞心靈的燈,照亮了學生的心靈家園。
第三,把握了教育的契機。教育契機是教育轉化學生的決定性環節,把握住了教育契機,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激起學生內心的真切體驗。細細梳理起來,在處理張晶怡彈琴這件事情上,我把握住了四個教育契機,第一個契機出現在告知張晶怡錄制樂曲的事情之時;第二個契機出現在班級播放磁帶引起學生七嘴八舌議論之時;第三個教育契機出現在選擇每天中午播放樂曲負責人之時;第四個教育契機出現在策劃班級才藝展示活動之時。這些教育契機,不但給當事人非常大的鼓勵,成為其彈琴態度轉變的重要節點,而且也成為教育其他孩子的絕佳機會,激勵每一個孩子尋找課內、課外學習的平衡點,追求全面發展。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注意把握好教育契機。這需要教師在管理中,要有敏銳的眼,善于發現;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腦,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動;要有靈活的腳,善于走進學生之中。
第四,架設了共育的橋梁。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育善在家,發智在師”,為了共同營造學生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需要教師與家長密切合作,用心溝通,步調一致。于是,當發現學生情緒低落時,我首先找學生詢問原因,然后聯系其家長了解近況。在解決學生煩惱問題上,家長從頭至尾充當了重要的教育角色,為學校教育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支持。每當回想起這件事情,我都會深有感觸:只要老師和家長多溝通,多配合,共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一定能激起孩子向上的心理漣漪,為他們創設出寬松和諧的成長空間。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洛社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