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反饋本來是控制論的概念,后來移植到心理學中。“反饋”的理論用于歷史教學,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教師欲達到教學目的,要不斷地把頭腦中儲存的信息輸送給學生。這些信息作用于學生,必然引起學生的反應,表現為把教師輸入信息再以不同方式輸出來。學生的信息輸出情況能反應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
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智能的差別。對信息的輸出不會相同。經驗豐富、反饋能力強的教師能根據學生信息輸出情況,靈活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因勢利導,這是一種很高的教學藝術。
反之,教師不注意反饋,無視學生的反應,不管學生能否接收教師的輸出信息,一味地用主觀主義的“不變”應課堂上的“萬變”,這是不可取的。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具有什么樣的修養。從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有較強的課堂反饋能力呢?
一、知識面要廣。適應性要強
一名教師課堂適應性強弱,反應他們的反饋能力的強弱;適應性強的基礎是教師要知識面寬。
作為歷史教師。不但學科上要“專”,而且對其他學科也要懂。如材料題,特別是文言文材料題,要求老師要有較強的語文知識功底。又如歷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國體”、“政體”,就必須懂得政治知識。
要做到課堂適應性強,先要備好課,深入細致地鉆研教材。對教材諳熟于心,嫻熟于口,講課時就能做到撮其要,擇其精。提綱挈領,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就能游刃有余。
二、了解學生。熟悉學生
教師教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用于教學的一切勞動歸根結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熟悉自己的學生,不但要深知他們的基礎知識,而且要了解他們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他們的思想脈搏,才能從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看出他們在想什么;教師的啟發、誘導、點撥才能施到關鍵之處。
如在講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一節時,教師讓一個同學唱《南泥灣》,立刻就會引起鼓掌轟動,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了,接著教師問這首歌創作的背景、歌詞的大意。然后再啟發展開這一節的內容。通過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情感、年齡特點,從而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強烈興趣、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三、有敏銳的觀察與思維能力
反饋能力強的教師能及時對學生的答問或書面練習做出評價。這樣及時評價能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并轉變為動力,促進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悉心傾聽學生的答問,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例如,當一個問題提出來后,教師應在短時間內,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判斷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適度,從而及時決定,調整教學方法。
考驗一個教師有無敏銳的思維能力,往往是在學生就一個問題各抒己見的時候,教師能否準確抓住爭論的焦點。因勢利導,使問題得到解決。
四、謙虛謹慎。和學生取平等態度
教學活動也可以看作是師生雙方信息的交流過程。學生的學習一旦擺脫了被動狀態,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思維異常活躍,他們可以就教師的講解提出許多問題,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教師肯定要反饋。
這就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謙虛地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樣做,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提高了教師的威信,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和諧,決不可濫用師道尊嚴,對學生的反應不理不睬,堵塞學生思路,這就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歷史教師的課堂反饋能力是教師修養和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教師的課堂反饋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而要培養這種能力,要從許多方面做長時間的努力,并非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