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地勢也有所不同,各地的習俗、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差異,飲食結構也各有不同。
飲食結構及習慣方面的差異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物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特征
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要了解中國的飲食結構差異,首先了解一下中國的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并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奇正互變的烹調法、暢神怡情的美食觀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于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二、分析典型區域飲食結構差異
中國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各地的溫度、海拔等因素長期影響著各地區的飲食習慣。我們主要從初高中我們掌握的物理知識的角度,來闡述分析中國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區域的飲食習慣和結構差異形成的原因。
1 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的地形結構主要以平原平原為主,緯度較高,故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是全國溫度相對較低的地區。
東北人的典型飲食習慣是愛吃肉類、豆類食物,烹調方式以燉為主。為什么東北人非常上述的食物類別呢?我們可以從物理學中能量守恒的角度給以很好的解釋。
一方面,這類食物含熱量較高。東北地區在嚴寒的冬天溫度較低,體溫與環境溫差較大,故人體散熱快,為了維持體溫,需要食用能量較高的肉類、豆類等食物。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菜肴在食用過程中迅速冷卻,而采用燉的烹調方式,以延長食物的冷卻時間。我們可以從熱量表中觀察到肉類食物所含熱量較蔬菜水果多,這符合物理學中能量守恒的原理。
常見食物所含的熱量值:
2 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區
西藏、新疆、內蒙古地區海拔相對較高,此地區的居民以喜歡食用牛羊肉,喝酥油茶等,烹飪方式以燒烤為主。
從物理的一些基本原理來看,高度對水的沸點和當地的溫度都會有影響。海拔和氣壓及沸點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你在海平面上時,水的沸點為100℃。
海拔和沸點的關系: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度越高的地區沸點越低,青藏高原沸點較低約為60℃左右,但水會沸騰。在這里,我們可以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在高原上的居民通常不會吃水煮的飯菜。而通常以燒烤、烤牛羊肉為主的食物,就是因為氣壓改變了液體的沸點,而液體只要到達沸點就會燒開。
水燒開了之后食物就不能再吸取熱量,所以很多食物用水煮通常是煮不熟的。在這里強調水燒開與否和氣壓、海拔等都無關,而在于溫度是否能達到沸點。一旦水達到沸點食物是無法再吸收熱量的。所以此地區的居民喜歡食用烤牛羊肉,煮沸點高的酥油茶,食物容易熟又會帶來高熱量抵御寒冷。
而在海拔較低的東南沿海等地區,人們很喜歡煲湯,這兩種典型的飲食習慣和物理學中的沸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煲湯等這一類食物不會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區流行了。
3 四川、重慶等西南盆地地區四川盆地底部地區,是指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盆地底部是龍泉山以西為川西平原區,由成都平原、眉山一峨眉平原組成。
與同緯度地區相比,這里年平均溫度明顯偏高,尤其冬季。無霜期也較同緯度地區長。封閉的盆地,四周山區東南部相對較低有利水汽進入,西北部山區相對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導致空氣濕度高,多陰雨天氣,多霧,是我國年日照時間最少的地區之一。封閉的地形,導致四川盆地常年風速偏低,是我國年平均風速最小的地區之一。
綜上所述的氣候條件等因素導致四川以及重慶地區空氣濕度很高。夏天,濕度過大時,會抑制人體散熱,使人感到十分悶熱、煩躁;冬天,濕度大時,則會使人覺得陰冷、抑郁,并易患感冒。
從物理學的角度,空氣的干濕程度叫做“濕度”。四川地區相對濕度較大,夏天四川人就用麻辣的方式排汗散熱,冬天四川人就用麻辣來驅趕體內的寒氣,花椒是溫血補氣的,又可以去濕,二者結合對于生活在四川的人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上面的地理氣候,和較高的相對濕度諸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特色的川菜,并且成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它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稱,并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享譽中外,成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與文明史上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
三、小結
文化無優劣,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由于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習慣而導致有所不同的。
本文在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及飲食文化差異的同時,簡單地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影響飲食結構差異的原因。
當然。對典型地區飲食結構和習慣差異的解釋僅僅是中國飲食文化差異的一方面因素。但筆者相信,只要用心觀察思考,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