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時,她連“ABC”都不會說,父母卻帶著她遠赴美國打工。就在大家都認為他們“神經”、不可理喻時,她卻在13歲以全美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加州大學神童班。
16歲時,她成了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小的博士,然而,她卻放棄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法學專業,尋找創業契機。就在教授和同學們譏諷她為“瘋子’博士時,她卻在20歲時就擁有了百萬年薪,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這個接連創造神奇的人就是華裔女孩楊(言易)(音yahg)。在神童楊(言易)的身后,閃爍著其母親王梅影“運籌帷幄”的眼光。楊(言易)成功的經歷,希望能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以良好的借鑒。
楊母八遷
1992年,6歲半的天津小學生楊(言易)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她喜歡閱讀,常偷偷在課堂上讀課外書,被老師點名批評。很長一段時間,楊(言易)的母親王梅影一直在思考,現在孩子的學習和愛好發生沖突,活潑的女兒日益消沉,當父母的該怎么辦?讓孩子向老師妥協,那么聰慧的女兒可能會成為流水線教學體制下千篇一律的學生;任由孩子性格發展,那么學校肯定不能容忍楊(言易)自由散漫。
就在這時,王梅影和丈夫有一次赴美打工的機會,經過商量,夫妻倆一致決定,帶女兒楊(言易)赴美打工。雖然此時楊(言易)還沒有接觸過英語,連“ABC”都不會說,但他們希望美國寬松的學習環境能讓女兒很好地將學習和愛好統一起來。對于王梅影一家的決定,所有人都表示不能理解。但王梅影去意已決。
就這樣,王梅影夫婦帶著小楊(言易)來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頓魯治。在王梅影的奔走下,楊(言易)得以進入小學一年級學習。此后的好幾個月,一句英語都不會說的楊(言易)根本不知道老師和同學們在說什么,一個月過去了,楊(言易)才認識了“F”,因為這是她所在班級的代號。
對女兒的這種“聾啞”學習生活,王梅影并不著急,她高興地看到楊(言易)很喜歡這種教育環境。因為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她只好把自己帶的中文書籍拿出來閱讀,而老師也不干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漸漸地,楊(言易)對身邊的英文環境產生了濃厚興趣,她常常纏著父母教她英文,這樣,她就能閱讀更多英文書籍了。王梅影和丈夫工作繁忙,楊(言易)不上課時,王梅影就把她寄托在家附近的公立圖書館,讓管理員教楊(言易)認英文。
從此,楊(言易)的課余時間基本上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在老師的輔導下,楊(言易)漸漸學會了用字典閱讀簡單的英文書了。在這種輕松而又無人干擾的學習環境中,楊(言易)認識的英文單詞越來越多,借閱的圖書難度逐漸加深。閱讀沒有問題時,楊(言易)不知不覺喜歡上了寫作。因為寫作涉及很多學科知識,楊(言易)就到圖書館查閱。大量的閱讀,不僅豐富了楊(言易)的知識,也激發了她的寫作沖動及靈感。美國小學的課程比較輕松,因此,楊(言易)為了更多地鍛煉自己,不斷地向當地報刊投稿、參加寫作比賽。
楊(言易)不斷獲得寫作比賽大獎。然而在此后四年。王梅影夫婦因為工作問題,不得不頻繁搬家,而楊(言易)也不得不跟隨父母搬家、轉學。為了不讓搬家對女兒產生很大的影響,王梅影夫婦每次搬家,都會把家安在公立圖書館附近。每次都會將楊(言易)安排進學習環境寬松的學校,讓女兒在寬松的環境里自由學習。
正是王梅影“按需求學”的培養方法,對楊(言易)的智力啟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四年級時,楊(言易)考入學校的“天資班”。這個學習項目使她涉獵更多的知識領域,從航天、航海到考古及自然保護,從金屬冶煉到機械加工,從生物、醫學到建筑設計。多學科知識的積累開闊了楊(言易)的視野,為她的進一步起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年級時,13歲的楊(言易)參加了全美少年大學生入學考試,從2848名少年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綜合考試,連跳4級,直接進入著名的加州大學神童班學習。華裔女孩楊(言易)獨占鰲頭,震驚了美國。
被大家認為“聾啞女”的楊(言易)競被王梅影培養成了神童,消息傳回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議論紛紛時,又開始猜測,這個“神童”能不能一直神下去?
巧招應對跳級生活
能提前進入大學學習是機遇,但13歲的楊(言易)在加州大學神童班里遇到了更大的挑戰。由于楊(言易)主要是通過自修完成大部分高中課程的,因此許多知識明顯不足。很長一段時間里,她每天都要讀到深夜,補上欠缺的知識。
王梅影非常擔心年僅13歲的女兒無法融入成年大學生的生活。在國內,中科大神童班一些少年大學生因無法融入大學環境,大多數有了心理問題,最后落得“傷仲永”的悲劇,王梅影對楊(言易)擔心不已。很快,王梅影就發現了女兒的怪異所在。因為喜歡閱讀,楊(言易)沒有業余生活,不善于和身邊的同學打交道,而且一天到晚泡在圖書館,成了“書呆子”。大學生必須自己收拾房間、打掃衛生、洗衣做飯,楊(言易)除了在圖書館,其他的時間都花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了。盡管頭頂“神童”的光環,但她一點也不快樂。
為了改變女兒的現狀,王梅影決定分散楊(言易)的注意力,讓她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一天,王梅影看到《加州大學時報》的招聘廣告。因為楊(言易)酷愛寫作,如果能讓她進入報社工作,分散她一心讀書的注意力,在采訪中融入社交,肯定能改變女兒“書呆子”的現狀。王梅影馬上帶著楊(言易)叩開了《加州大學時報》總編辦公室的大門。
總編被王梅影的提議逗樂了,要知道《加州大學時報》報紙內容嚴謹,對編輯的素質要求非常高,招聘的對象至少具有名牌大學的碩士學位,毫無社會經驗、剛剛跳級上大學的小楊(言易)怎么可能勝任呢? 但楊(言易)不卑不亢地說:“請您給我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我參加馬上就要進行的招聘考試。如果我達到要求,您就聘用我。”總編決定給她一次機會,讓她知難而退。
就這樣,年僅13歲的楊(言易)和120名碩士、博士一起,參加了《加州大學時報》的招聘考試,考試內容中,有一個對美國現任總統克林頓性丑聞的評論題。總編認為,即使楊(言易)才智過人,但她肯定對成人世界的很多問題無法理解。
可拿到楊(言易)的答卷,總編驚呆了。她用精辟的文字,對克林頓性丑聞的來龍去脈、形成原因、美國制度、文化傳統等進行了評述,儼然一篇犀利的政論文。楊裼在答卷中顯露出來的淵博知識讓所有閱卷人大為吃驚,連呼“神童、天才”。最后,楊(言易)獲得全票通過,成為《加州大學時報》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支薪記者兼編輯。
楊(言易)成了加州大學的“名人”,身邊圍繞著不少“粉絲”。為了培養女兒的社交能力,王梅影開始“唆使”女兒:在這些“粉絲”中找出幾個人達成協議,她教“粉絲”寫文章發表,“粉絲”幫她洗衣做飯,打理生活問題。
發表文章不僅可以掙學分而且還能出名,“粉絲”們求之不得。王梅影高興極了,她覺得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分散楊(言易)一心讀書的精力,還可以讓她學會處理人際關系,不僅解決了學費問題,而且還解決了生活問題,可謂“一箭四雕”!
果然,楊(言易)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進入報社的第一年,便獲得了“加州大學時報年度最佳編輯獎”及“洛杉磯時報最佳編輯記者獎學金”,她的許多文章被全美高校聯網系統轉發。而且,因為勞逸結合,她的學業也沒有荒廢,竟然保持了全“A”的成績。
王梅影看到自己培養女兒的方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此后又接二連三地“分散”女兒的精力。王梅影支持楊(言易)在大學里創辦《少年筆報》(以幫助美國青少年提高英文寫作為宗旨的一份報紙)。因為一心想將報紙辦好,楊(言易)在創辦報紙的過程中,自身的素質得到飛速提高。
這一年,由全美第一大報《今日美國》主辦的評選全美學術最佳大學生的活動開始了,這是美國大學系統的盛事,獲得此獎項是美國大學生的最高榮譽。經過激烈的角逐,14歲的楊(言易)一舉奪得年度“全美最佳大學生”稱號。
一時間,美國多家電視臺、美聯社多次播發新聞介紹楊(言易),他們稱楊(言易)是“神童”。她獲得了“最高榮譽市民”、“比爾·蓋茨獎學金優秀大學生”、“克林頓總統杰出教育獎”等榮譽。
然而,楊(言易)并沒有沉浸在這些榮譽中洋洋自得。她對哈佛大學充滿了向往,開始為進入哈佛做準備。15歲,楊(言易)考上名列美國國立大學之冠的伯克利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僅用了一年時間,楊(言易)就攻克了研究生學位。16歲時,她參加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生入學考試,并以滿分的成績,順利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她也因此成為哈佛歷史上最小的博士,而且,還是極少數校方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優秀學生。
楊(言易)再次震驚了美國,記者采訪王梅影培養女兒的秘訣時,王梅影講述了她讓女兒分散學習精力、“不務正業”的做法。媒體套用中國的古詩,對王梅影給予了褒揚:真是有心栽的花已開,無心插的柳也成蔭了。
百萬年薪締造傳奇
作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博士,楊(言易)在學校備受關注。然而,在這里她遭遇更多的是夢想和現實的沖突。
楊(言易)天生愛笑,剛進大學一個星期,在一次課堂上,教授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挖苦楊裼:“你以為你這是在夜總會?要當一個律師、法學家,首先態度要嚴謹。”言下之意是認為愛笑的楊裼不是搞法律的料,認定她今后沒有出息。
老師不友善,同學們也不厚道。一次,楊(言易)跟同學說好,期末時借筆記看一下,同學滿口答應。等到期末的最后三天,那位同學卻輕松地說:“對不起,我的電腦壞了,筆記丟了。”楊(言易)急得直跳腳,只好挑燈夜戰。
從那以后,楊(言易)不敢再輕信任何一個同學的承諾了,每個科目都是自己認真地研讀。后來,楊(言易)才知道,在哈佛大學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你不會被害死,那就會更強!
女兒出類拔萃,可如今她并不快樂。而且在和女兒的交流中,王梅影發現楊(言易)對法律知識竟心生厭倦。與此同時,她發現楊(言易)對商學有了濃厚的興趣。是讓女兒跟著自己的興趣發展,還是在法律中黯淡一生?
最后,王梅影決定支持女兒放棄法學轉攻商學。因為法學院不同意楊(言易)換專業,王梅影就支持楊(言易)在完成法學課程的同時,去旁聽商學,不能拿到商學博士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在世界最頂級的商學院學到本領。
對楊(言易)聽從母親的提議,教授和同學認為她太“瘋狂”了。楊裼決定用行動證明給老師同學看。
就這樣,楊(言易)一手拿著法學書,一手揣著商學課本,穿行在法學院和商學院之間。一般同學要花5~8年才能順利拿到的博士學位,楊(言易)只用了3年就拿到了。這年,她剛剛19歲。而且,智力超群的楊(言易)早就被獵頭公司盯上,她一畢業,就收到幾個世界知名律師事務所拋出的橄欖枝。然而,楊(言易)統統拒絕了。因為她不喜歡法律,她要繼續追求自己商學的夢想。
在眾人的非議中,王梅影支持女兒開始創業,將商學院旁聽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楊(言易)找來投資,創辦了一個“創造性學習”神童輔導班,她決定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自己在商學院學到的知識,給智力高的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更好地成材。
因為楊(言易)自身“神童”“天才”的光環,很多家長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楊(言易)那里學習。在楊(言易)獨創的寬松學習模式下,孩子們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一年后,在楊(言易)的培養下,有3個中學生的論文竟然發表在哈佛的學術刊物上。
2009年8月,楊裼的培養模式經過報道后,引起了比爾·蓋茨的注意。此前,楊(言易)就獲得過“比爾·蓋茨獎學金優秀大學生”榮譽,比爾·蓋茨和她有一面之緣,如今,比爾·蓋茨一直在尋找一種挖掘孩子智力的模式,對楊(言易)的這種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9年10月,比爾·蓋茨決定拜訪這位神奇的東方天才少女。這次溝通的結果是:比爾·蓋茨準備吸收楊(言易)到他手下工作,并給她高薪。
有了比爾·蓋茨的支持,楊(言易)如魚得水,她的培訓學校辦得風生水起,她的年薪也達到了百萬。楊(言易)在異國成功的消息被昔日對王梅影和楊(言易)詬病不己的人得知后,大家更是驚訝不已。誰能想到,這對曾被他們嘲笑為“聾啞人”的“瘋狂”母女,竟能取得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巨大成就。
奇跡就這樣真切地發生了。掩卷沉思,全世界的“神童”層出不窮,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人泯然眾人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呢?其實,神童,應該是智商和情商的完美結合,正如王梅影所說:“當別人稱贊孩子是神童時,你不能沾沾自喜,他們是在告訴你,他還是個‘童’,身為父母的更應多加扶持。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聰明的。家長需要做的事是防止孩子變得不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