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出演過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凄凄怨怨唱著京劇的三姨太、《大宅門》里命運坎坷的楊九紅、《孝莊秘史》里的宸妃等,因角色深入人心,她更是獲得了“姨太太”專業戶的美稱。近日。一部由她主演的最新電視劇《娘家的故事》即將在安徽衛視濃情上演,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何賽飛……
苦難的童年
如果說記憶是一本薄薄的書,那么何賽飛的這本書,開頭的一段很有些傷感。
何賽飛在很小的時候,父親為了給母親治病,放棄了干部職位,主動下放到浙江省的岱山。于是一家人一下子成了農村戶口。沒過多久,父母離異。這時候何賽飛才五歲。
父母離異的時候,外婆和媽媽覺得何賽飛應該生活在爸爸身邊。而姐姐和妹妹應該留在媽媽身邊——姐姐大她四歲,妹妹又小她四歲。
小時候,爸爸做的工作非常苦,比如做一些手工藝品。甚至到采石廠搬石頭。記得爸爸拉那種雙輪的手推車的時候,他就在車上的貨堆中間留個地方,讓何賽飛坐在里面。何賽飛人小,怕路上把她弄丟了,爸爸就用繩子把她綁住。于是爸爸走到哪兒,何賽飛就跟到哪兒……
父女倆就這么生活著。等到六七歲的時候,何賽飛就開始能給爸爸燒飯、能照顧他了。
爸爸愛好音樂,還有很漂亮的一手字——鋼筆字也好,毛筆字也好,都寫得很漂亮。在農村里,你會這個,他會那個,于是大家就湊起來個小民樂隊。除了冬季,每天吃完晚飯,大家在何賽飛家的院子里一集中,開始彈彈唱唱、自娛自樂。何賽飛一邊干家務,或者一邊寫作業,一邊就看著、聽著爸爸和街坊們的演出。
在爸爸的影響下,何賽飛小時候學了幾樣樂器。大一點的時候,越劇開始在當地流行——這都是因為電影《紅樓夢》《碧玉簪》在農村放映的關系。何賽飛也就跟著學了幾段。再大一點的時候,爸爸覺得何賽飛有點底子,可以去學越劇,因為要是進了劇團就可以成為城鎮戶口,到時候工作也不用愁,能養活自己。
于是在去劇團考試的前一天晚上,爸爸找來一個戴著眼鏡的紡紗工教了何賽飛兩段——一段是《碧玉簪》里的,一段是《祥林嫂》里的。
第二天早上,何賽飛去參加劇團的考試,經過初賽、復賽、面試等環節,何賽飛竟然孝進去了。
就這樣,經歷了苦難的磨練,何賽飛的人生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和大導演們合作
何賽飛第一次接觸電影可以追溯到1984年,那時她參與演出了非常有名的越劇《五女拜壽》,后來這部戲曲作品被拍成電影。何賽飛在《五女拜壽》中扮演丫鬟翠云——這是一個心地善良、勤勞樸實而又堅強,充滿正義感的人物。
可是要把戲搬上銀幕,何賽飛和同臺演出的小姐妹們都遇到了新的難題。所以第一次接觸銀幕的她并非一帆風順。在杭州石屋洞拍攝外景時,一切準備就緒后導演發出實拍號令,何賽飛卻一下亂套了。何賽飛說,在舞臺上可以根據劇情的發展、情緒的變化有順序地表演,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可是電影的制作是分鏡頭拍攝的,往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表現出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表演要求真實、生活化,不能像舞臺上那樣程式化。在拍攝中。何賽飛開始一點點學起,開始知道什么是鏡頭感。
電影《五女拜壽》放映后很轟動。何賽飛和姐妹們便忙了起來,到北京人民劇院、到人民大會堂等地演出。她還和妹妹到鄧穎超家做過客。
進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組是1989年的事。當時的何賽飛正在外景地拍一個越劇電視。《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組的工作人員聯系到她時,何賽飛心想,反正自己不是靠演電影吃飯的,如果是個沒意思的配角兒不演也罷。后來何賽飛看了劇本,覺得三姨太雖然是個配角,可是個性強,戲份足,有演頭。于是接下這部戲。
對于何賽飛來講,拍攝這部戲最大的困難就是唱京劇。因為影片里的三姨太是唱京劇的,而她是唱越劇的。何賽飛說,那時候真是覺得隔行如隔山,本來對影視表演十分陌生。可還要學京劇,真的很難。當初她甚至提議讓三姨太改唱越劇,結果被張藝謀否決。
當時《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組都是專業的電影演員,經驗比何賽飛要足。于是她抱定了好好學習的態度。當年和她在一起拍戲的馬精武曾這樣談起何賽飛——雖然她初拍電影。壓力很大,但適應能力極強:關鍵在于她非常聰明、真誠、有靈氣,不是一般的刻苦努力和認真能達到的。
在劇組,張藝謀對何賽飛的要求是——每天在屋子里練兩個小時京劇,練不夠不能出門。經過努力,何賽飛很快便掌握了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動作。電影公映后,她的京劇居然蒙得老外請她出國表演京劇藝術。偷著樂的何賽飛趕緊謝絕,而三姨太的生動、自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隨后,在短短幾年里,何賽飛先后和張藝謀、陳凱歌、李少紅等導演進行了合作。何賽飛說,這幾位導演作品風格不同,拍攝方式也不同,但目的相同——就是力求拍出好作品。張藝謀是比較愛靜的人,工作起來現場靜悄悄的,講話也很小聲,和演員說戲的時候也是輕輕的。陳凱歌感情色彩挺濃,是個情緒型的人,容易喜形于色,高興起來像個小孩子,可煩了就會向熟悉的人發脾氣。和陳凱歌合作,常常覺得要把自己掏空似的,覺得再演下去就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了。這個時候她會感到很痛苦,但渡過這個難關后。便覺得這個人物已經附在自己身上了。
愛拍戲更愛生活
何賽飛塑造的人物大多是經歷復雜、內心沖突劇烈而又執著追求愛情的悲劇性人物。何賽飛的表演出神入化,情感真摯。她那張冷美的臉,總能把人物的內心沖突表現得微妙又豐富。可以這么說,她是一個善于把握人物內心情感,并能表達得淋漓盡致的不可多得的演員。她的表演剛柔并濟,游刃有余,是一位感受力和表現力都極強的演員。
在導演圈里,何賽飛的演技也是有口皆碑。《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夸贊何賽飛的戲演得好,表演有爆發力,楊九紅的戲雖然量不是很大,但很重,在表演中有許多亮點。
與何賽飛合作過的陳寶國對何賽飛有過這樣的評價:有靈氣、真誠、用功,在拍攝現場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感火花迸發出來,是一個現場表現能力很強的演員。斯琴高娃稱:“她素質好。表演細膩,真誠、刻苦、努力。”在古裝劇《孝莊秘史》中,何賽飛再次挑戰怨女類型,將一個歷史大風云中的小女人演繹得出神入化。為了演好鬧鬼一場戲,她執意用戲曲中跌“僵尸”的高難度動作,直挺挺地后仰倒地,以致坐骨挫傷。
在這個劇中,何賽飛的戲份不是很重,她的表演卻閃著光彩。特別是哭戲,她悲痛欲絕的嚎啕,似乎能把五臟六腑都哭出來,那悲憤勁兒,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經常是一場戲下來,何賽飛好像癱瘓一般,久久發愣。據說,在拍攝現場,凡有何賽飛的悲情哭戲,導演尤小剛都要囑咐攝像人員集中精力,控制好機器,告誡不要被何賽飛的哀怨悲情所干擾而分神。
何賽飛說:“沒辦法,我一上戲就顧不了別的了,人家有的人同時能處理很多方面的事情,我不行,我只能專注做一件事情。特別是那些比較動情的戲,人物關系比較復雜的戲,我就會演得很累。在拍《大宅門》的時候就是這樣,有些日子連著拍我的戲,每天的工作時間也很長,每次收工回來,坐到車里還恍惚,渾渾噩噩的。回到現實生活中來還覺得不習慣,有時候給家里打電話也覺得不習慣,總覺得生活應該是戲里的樣子。”
演員碰到一個讓自己很投入的角色難免會陷進去的,特別是對于何賽飛這樣的性情中人來講,更是如此。
可生活中的何賽飛卻樸實無華。她這樣說自己:“我是屬于不化妝很難看,稍微化一點妝不很漂亮的那種。”但是,生活中她大多不愛打扮,喜歡簡單。拋掉銀幕上的悲情,生活中何賽飛很看重家庭生活,可算是一個稱職的賢妻良母。尤其讓人難忘的是她對家對寶貝兒子的濃濃親情。
原來并不是很喜歡孩子的何賽飛,1998年生了兒子。有了兒子以后,便將全部的愛傾注給了他。為此,她還專門在家里歇了2年,一家三口過著幸福平靜的生活。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何賽飛深情地說:“兒子是我最大的寶貝!”因為演戲時不慎摔傷脊椎,何賽飛在分娩時辛苦異常,可是當她看到自己白白胖胖的兒子時,感覺幸福無比。在談及自己5歲的時候就跟母親分開了,她深感沒有母親的孩子的悲哀,她能做的只有把自己的愛多一點傾注在兒子身上。何賽飛接戲去外地時,堅持每天晚上都要和兒子通電話。為了兒子,家里還買了可視電話。曾有過她在片場接到兒子生病的電話后失聲痛哭的動人一幕。何賽飛對此事也深有感觸,在談到為兒子、也為自己一直默默付出的丈夫時,她更是潸然淚下、感人至深。
因為有了做媽媽的人生體驗,再演起媽媽來更駕輕就熟。她覺得,對演員來講這種生活很重要,有了對瑣碎的日常生活的體驗,有了自身在現實中不同的社會角色。才能在塑造形象時有真情實感,才能對不同角色把握的真實可信。同時,因為做了母親,何賽飛對女人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她說,這對自己在完成某些角色上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母子之情的戲份。
又一次在現場拍母親帶著兒子吃麥當勞的戲,何賽飛竟對著鏡頭喊出了虎娃的名字。她完全忘記了鏡頭的存在,忘記是在表演。她覺得演員的經歷應該相對豐富一些,有切身感受的東西,表現出來才會更真切。
當然,有了兒子也就多了牽掛。無論去哪里拍戲,何賽飛的心始終牽掛著家。說起先生,她贊賞有加:“幸虧孩子的爸爸工作穩定一些,否則真是很難辦,我先生為我們的家付出了很多,因為我不在,他就把自己的業余時間都用到了孩子身上,連一般男人的社會應酬也不得不犧牲掉。”
因為有了堅強的后盾,何賽飛的作品不斷,不久前,由張恨水著名小說《紙醉金迷》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2009年初掀起收視狂潮。在《紙醉金迷》里,雖然何賽飛扮演的朱四奶奶不是主角,但是卻在很多時候搶了手下眾“交際花”的風頭,把這個角色演得格外出彩。
近日,由何賽飛主演的80集電視劇《娘家的故事》即將在安徽衛視濃情上演,在這部最值得期待的歲末收官大戲中,何賽飛最終會出演什么樣的角色,她的演技到底如何,讓我們一同期待吧!
[《娘家的故事》改編自在臺灣收視率排名第一的金牌長篇電視劇《娘家》,作為2009年收官大戲將于12月1日在安徽衛視第一劇場重磅推出,敬請關注。]
(責編 朱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