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基因工程化學新藥完成Ⅲ期臨床試驗
我國一類化學新藥候選物、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必特霉素最近完成了Ⅲ期臨床試驗,并獲3項國家發明專利。據該研究負責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王以光教授介紹,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研制成功的雜合抗生素類化學新藥候選物。對照療效公認的同類抗生素阿奇霉素進行的雙盲試驗表明,必特霉素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目前臨床使用的抗感染藥物,約半數是以微生物產物為原料加工制成的,存在化學合成反應過程中產生的中間體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有些藥物結構改造難以通過常規化學合成完成等問題。上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使借助基因操作技術改造微生物染色體,直接產生療效更好、毒性更低的“非天然”天然化學藥物成為可能。必特霉素臨床試驗的成功,表明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用組合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產生雜合抗生素類化學藥物的實用化技術,使我國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創制有實用價值的抗生素類化學新藥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同時為今后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研發新型抗生素類化學藥物奠定了基礎。
經鼻入路巧切腫瘤
43歲的王女士近半年來逐漸發現雙眼視力下降,視野縮小。近期病情發展加快,左眼失明。經頭顱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鞍結節腦膜瘤。腫瘤生長在顱底視神經前方,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下降。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患者將出現頭痛、內分泌紊亂,最終致命。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治療小組經認真研究,采用目前國際上最新的內鏡結合導航技術,利用自然的鼻孔進路,順利將腫瘤全部切除,病人術后視力改善并很快康復出院。
以前臨床上處理這類腫瘤,都是使用開顱手術切除的方法,在前額部或眉弓切開皮膚,然后打開顱骨,抬起大腦,暴露并切除腫瘤。但手術可能會損傷腦組織,而且會殘留腫瘤根部的腦膜和受侵犯的顱骨,導致術后腫瘤容易復發。此外,術后會在額部留下疤痕,患者會出現額部感覺麻痹和面容受損等。利用自然的鼻孔進路切除腫瘤的手術方式,不僅具有不開顱微創、保持面容完美、腫瘤切除徹底的優勢,而且有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住院費用低的優點。該項技術填補了上海市神經內鏡顱底外科的空白,也是國內首次將神經導航應用于此類手術。
術中放療治療胰腺癌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腹部外科在國內率先設立單獨的放射手術間,引進胰腺癌術中放療系統,自2008年至今,已完成胰腺癌術中放療50余例。隨訪顯示,術中放療明顯緩解了患者疼痛,改善了生存情況。
胰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明顯上升的趨勢,上海、天津等地20年里增加了4倍。目前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缺乏早期特異癥狀,多數患者就診時已是晚期,主要癥狀中的黃疸和消化道梗阻可以通過手術和介入方法解決,疼痛只能靠止痛藥物適當控制。
放射治療對胰腺癌的局部控制和止痛有一定療效。但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周圍有脊髓、腎臟、肝臟等重要器官,為保護這些器官,常規外照射的劑量無法達到最佳治療劑量。術中放療可在手術中同步對腫瘤病灶進行大劑量照射,耗時短,療效顯著,是近年新興的治療手段。國內已有數家醫院開展。但患者通常是先在常規手術間接受治療,然后被推入放療室進行放療,操作過程繁瑣、復雜,無法保證患者移動過程中的無菌條件。獨立的放射手術間成功解決了這項難題。
國際首例劈裂式“兩人異位”肝移植術成功實施
新年伊始,兩名貧困且不幸患上肝病,只有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24歲小伙子,陜西岐山的張力(化名,患有先天性肝豆狀核變性,現已出現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進、胃底食道靜脈重度曲張等癥狀)和甘肅徽縣的劉亮(化名,出生時就感染了乙肝病毒,確診為原發性肝癌、肝硬化失代償、脾大、脾功能亢進、胃底食道靜脈曲張),在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同時成功接受了國際首例劈裂式“兩人異位”肝移植手術。
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張力和劉亮先后來到西京醫院肝膽胰脾外科就診。該院在積極聯系、尋找合適肝源的同時,全力進行精細的支持治療,科學制訂手術預案,做好手術準備。1月27日12時,二人同時被推進手術室,由肝膽胰脾外科竇科峰等教授主刀,先將肝源小心翼翼地分割為帶有血管、膽道走向的兩塊,分別占肝源的30%和70%。一組專家在保留張力原肝臟的前提下,切除其腫大的脾臟,將已分割的30%肝臟植入脾窩,使張力體內兩個肝臟同時發揮功能;另一組專家將劉亮病變的肝臟完整切除,把剩余的70%肝臟移植其體內。經過13個小時的不懈努力,手術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