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時候想早些退休,現在退休了,卻懷念上班時的情境……”徐女士經常這樣對別人說。徐女士沒退休之前工作“三班倒”(早班、中班和夜班連軸轉),回家還要干家務活。那時候沒有洗衣機,尤其是到了過年或者是季節轉換的時候,一大堆的衣服和被褥,洗得她直不起腰來。冬天冰冷的水,凍得她雙手像十根胡蘿卜。有時候,下夜班回家睡覺,一覺醒來紅日高照,她緊張地從床上跳起來:“糟了!上班遲到了!”不過,很快頭腦就清醒過來:“昨夜我上夜班,現在是休息時間。”那時候,她多么渴望能夠早些退休啊!
剛退休時,早晨睡覺睡到自然醒,在家想干啥就干啥,自由自在,有一種“解放了”的感覺。可是沒過多久,這種感覺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寂寞和無聊。丈夫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經常有應酬,很晚回家;即使在家,也是自顧自地看電視,和她幾乎沒有什么交流溝通。兒子結婚后另筑“愛巢”,難得回家一次。漸漸地,徐女士血壓高了,睡眠不好了,心情也抑郁了……原先與醫院無緣的徐女士,現在卻是三天兩日跑醫院。
心理解析
徐女士的這種情形,是退休后心理一時不能適應的緣故。一個忙忙碌碌工作了數十年的人,一下子突然閑下來,會有一種不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與下列諸因素有關。
性格:開朗善于交際的人,比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容易適應。
性別:男性較女性容易適應。因為妻子退休的年齡比丈夫要早5~10年。妻子退休后,一個人“獨守空房”,缺乏交流溝通的對象,容易產生不適應;而丈夫退休后,卻有退休多年的妻子陪伴,不大會產生不適應。此外,幾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影響,女性退休后比男性更多地被家務瑣事纏身,不像男性那樣有時間從事社交活動,加上女性退休早,退休金較男性少,女性的心理又比男性細膩,而生活壓力卻較男性重,于是容易產生不適應情況。
角色:女性的角色是奶奶或外婆,對第三代生活的關心和操勞,要比爺爺或外公多得多,因而容易產生焦慮、擔憂和緊張等負性心態,產生不適應的現象。
心理處方
每個人都會面臨退休,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退休后心理不適應現象,出現不適應的僅僅是部分人而已。為使這些人能盡快適應退休后的生活,心理醫生開出以下處方。
1.退休之前在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對退休后的生活(作息時間)要有一個初步打算。不能抱著“過一天是一天,船到橋頭自會直,到退休時再說”的無所謂態度。
2.要走出家門,結交新朋友。離開了老同事,可以結交新鄰居。有了新朋友,就有了傾訴之處,就不會對退休后的生活產生不適應的心理。所以退休之后,千萬不能整日把自己“鎖”在家中,閉門不出。
3.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原有愛好,可以繼續保持,同時可以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參加“老年大學”,學習書法、繪畫、電腦、種花養魚、做紙絹花等等,過過“退休后的生活”。
4.根據自己的特長,發揮余熱。例如,退休之前當老師、醫生或者律師的,退休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在社區中發揮余熱,為小區居民免費做家教、醫學或法律咨詢。沒有特長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當社區的志愿者,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余熱。
5.認識了幾十年的老朋友,以前在工作時,大家忙于工作和家務,無暇經常見面。現在退休了,有的是時間,可以定期見面。例如,大家各自帶上家屬,每周喝一次茶,每三個月聚餐一次,每年外出旅游一次,等等。
心理學家發現,“整日忙碌的人,也正是整天快樂的人”,所以,要預防和對付退休后出現不適應現象的最佳方法,那就是使自己忙碌起來,千萬不能閑下來。如果你感到“閑得無聊”的話,那么,“不適應”已經悄悄地來到了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