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瀏覽網頁、使用手機,或翻閱報刊時都會接觸到肥胖測量的內容,只需輸入自己的身高、體重,馬上就會有一個正常或是偏瘦、偏胖的結論,這樣的測量準確嗎?對指示健康有多少參考價值?
鏡頭1:還沒踏進辦公室,先聽到一陣嘰嘰喳喳的討論聲。“曉莉,快來測測!”剛推開門,繆大姐就熱情地招呼著。曉莉順聲望去,只見繆大姐桌前已經圍了一群女同胞。原來繆大姐在網上發現了一個用身高體重測量肥胖的方法,這一測,看起來偏胖的繆大姐竟然是“標準身材”:身高1.68米,體重70公斤,按照體重質量指數測定法(簡稱“體質指數”)=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平方米),體質指數為24.8,可不正是正常嘛!再算算自己,身高1.62米,體重48公斤,體質指數為18.3,是明顯的偏瘦型。其他同事算過以后,也都直搖頭,平時看起來正常的體型都瘦了,看著胖的居然才是正常者!
繆大姐樂呵呵地說:“這可是國際標準,原來我有最健康的體型。”
鏡頭2:踏入不惑之年的嵐峰體重一直都控制在標準值內,在大家羨慕的眼光里,他也認為這是最健康的體魄。但是最近他卻經常感到憋氣、胸悶,呼吸急促。檢查發現,竟是冠心病不邀而至。在標準體重內,怎么還被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纏上?
肥胖的定義是體內儲積的脂肪量超過理想體重的20%以上。但迄今尚無直接測定體內脂肪總量的簡易方法,主要是通過人體體表測量學指標來進行評價,如體質指數(BMI)、腰圍(WC)、腰臀比(WHR)、臀圍(HC)、腰身比(WSR)。西方國家主要選擇體質指數評價肥胖,按照這個標準,全球成人超重者超過10億,肥胖(BMI≥30)者至少3億,美國白種人超重者為55%,肥胖高達23%,中國人僅為5%~10%。按此計算,中國人的心血管風險要遠遠低于美國人,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近年來,國內發現在體質指數≤23(中國標準體重值)的人群中,肥胖的相關危險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仍然較高,可見用體質指數來反映中國人的健康狀況并不準確。
體質指數主要反映全身脂肪總量,對中心型或腹型肥胖特異性較低。但亞洲和中國人腹部或內臟脂肪更易沉積,更多的表現為腹型(中心型)肥胖,其與代謝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密切相關。在腰圍和/或腰身比對肥胖、代謝綜合征定義,以及對心血管疾病的預測中,我們發現腰身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強。國內外眾多研究也提出,判定病理性肥胖和預測心血管危險因素,應以腰身比,而不宜再繼續沿用體質指數、臀圍和腰臀比。
從青島地區2期大型流行病學數據庫中,我們抽取資料完整、年齡18~74歲中國北方漢族人群共30 712例(男女相當)作為研究對象,在糖尿病、高血壓、脂代謝異常和 2個以上心血管危險因素人群中,調整年齡、文化程度、吸煙史、職業體力活動、休閑體力活動及早發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后,經統計學分析發現,腰身比對心血管患病風險預測價值最大,男女性別無顯著性差異。同時發現,腰身比與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相關性最好,身高與糖尿病、空腹血糖、2小時血糖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腰圍與身高同時增加,而腰身比值不變,提示全身性肥胖,其糖尿病患病及其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低。因此,身高可能是糖尿病、血糖保護因素。
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僅適用于中國。歐洲學者研究發現,在歐洲中年男性人群中,腰身比對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價值明顯大于腰圍、腰臀比及體質指數。伊朗研究也表明,體質指數、腰圍和腰臀比都有預測價值,但在青少年高危人群篩查中,除體質指數外,應常規測量腰圍及腰身比值。
小貼士
腰身比:衡量肥胖風險的可靠指標
腰身比= 腰圍/身高,標準值為0.52,腰圍測量以肋緣與髂嵴上緣間的最小周徑為準。
腰身比測量與計算方法比體質指數更簡便、經濟、快捷,便于推廣,特別適用于大面積人群肥胖的篩查,尤其是腹型肥胖、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篩查。在評價腹型肥胖和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方面的準確性,要高于體質指數,可替代腰圍、腰臀比等腹型肥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