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胖癥、糖尿病等疾病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市場上出現了一系列“無糖食品”或“低糖食品”,如餅干、糕點、麥片、糖果等。有些人認為這下可以盡享口福而無后顧之憂了。雖然低糖飲食已得到營養學家的廣泛認可,但也有人不禁要問:無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嗎?人到中年選食低糖食品有必要嗎?
無糖食品是發展的趨勢
無糖食品作為一種功能性食品,于上個世紀30年代便在糖果業中出現,80年代后已取代傳統甜味料的無糖糖果,成為國際市場的主流食品。在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無糖食品更為普遍,甚至已經占到了食品市場總量的1/3。這是因為過多食糖會有害健康。
導致肥胖過量的糖會增加胰島素分泌,造成膽汁內膽固醇、膽汁酸和卵磷脂三者比例嚴重失調;過量的糖還能轉化為脂肪,影響食欲,妨礙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成分的攝入,導致人體肥胖。
加速老化大量吃糖可促使細胞衰老,使人體環境適應能力差,頭發易變黃、變白。
導致缺鈣,引發骨折大量吃糖還會過多地消耗體內的鈣,造成骨骼脫鈣,導致骨質疏松,易發生骨折。
誘發胃炎和胃潰瘍食糖過多刺激胃液分泌,日久損害黏膜,誘發胃潰瘍,還會導致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
引起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已成為人類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癌癥之后,應著重防治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
引發乳腺癌乳房是一個能大量吸收胰島素的器官,長期攝入高糖食品易發乳腺癌。
因此,人到中年適當選擇低糖食品無疑是有益的。但真正的“無糖食品”,不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低糖食品要辨真偽。
質量不齊使人憂
按國際慣例,無糖食品不含蔗糖(甘蔗糖、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麥芽糖、果葡糖),必須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一類食糖替代品,但絕不能用糖精等高倍甜味劑作為替代品。
我國目前所謂的無糖食品實際上是“無添加糖產品”,是指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沒有人工添加糖類甜味劑。至于產品本身是否含有糖,是否含有能夠在人體中分解成糖的成分,毫無關系。商家為了牟取最大化的利潤,常玩文字游戲,打擦邊球,極力夸大“無糖”的字面含義,吹噓或者編造所謂的“療效”,達到推銷其產品的目的。因此,在選購時不仔細辨別“低糖食品”的真偽,不仔細看標簽,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偽低糖食品”所蒙蔽。
此外,有些廠家通常會用糊精或淀粉來填充體積。糊精是一種淀粉水解物,比淀粉還容易消化,能迅速升高血糖,并轉化成熱量。對肥胖、糖尿病患者來說,這種麥片比普通麥片危害更大,不僅起不到控制體重、血糖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
低糖食品脂肪偏高
不少愛美女士認為吃低糖的餅干、蛋糕和曲奇,就可以讓自己在吃零食的時候放下心理負擔。但低糖不等于低脂,而且油脂的產熱量是蔗糖的2.25倍。點心中添加的大量油脂,如果按照單位重量來算,熱量比純白糖還要高,對控制體重肯定沒什么好處。
雖然現在還無法用科學原理來解釋低糖飲食對人類健康的益處,但可以肯定的是,低糖飲食并不是讓人們無糖飲食,少量糖類的攝入對人類是有好處的。人體內所需能量的70%依靠食物中的糖供給,其次才是脂肪氧化。如果糖類攝入不足,能量來源也就減少,人就會感到疲乏無力;脂肪代謝不完全,會形成酮體,造成酸中毒;還可造成體內蛋白質消耗過多,肝臟解毒功能下降,維生素合成減少,發育減慢,缺乏構成身體組織的物質,等一些不良影響。
鑒于此,人到中年,科學的做法是合理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不可能不食一點糖,只能是盡量減少。當然,也不能只吃水果,甜滋滋的水果里所含熱量是驚人的。因此,要正確認識和選用低糖、無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