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歲的都女士由女兒陪同來到醫院,一見到我就焦急地問:我這兩年總是感覺上腹部不適,到醫院做胃鏡檢查,醫生說我是巴雷特食管(B-E),這是怎么回事?
我給她解釋說,很多衣服都有襯里,有的襯里是化纖的,有的是綢子的,各不相同。消化道也有“襯里”,醫學上叫黏膜。不同部位的黏膜結構、功能各不相同。正常的食管黏膜為復層鱗狀上皮(顧名思義很像層層排列的魚鱗),胃黏膜則為單層柱狀上皮。一旦因膽汁反流、吸煙、酗酒、化療藥物等原因,部分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代替(醫學叫化生),這就叫作巴雷特食管,好像是化纖襯里上補了一塊綢子。
我仔細看了她的胃鏡檢查報告,上面記著:食管黏膜上出現0.3×0.4厘米片狀桔紅色區,其上紋理不清。未取病理。都女士不解地問:這桔紅色斑就是B-E嗎?
B-E確實會發生這種改變,但并非有這種改變就等于B-E,因為有些反流性食管炎的黏膜亦可能出現這種改變,需要進行病理活檢確診。我馬上安排都女士她做胃鏡活檢,結果未發現異常。但都女士還是很擔心:聽說B-E會癌變,我會不會患癌癥呢?
我告訴她,B-E發生食管腺癌的危險性比健康人高20~40倍,食管癌或噴門癌患者中很多都有B-E,但這絕不是說B-E一定會癌變。確定B-E是否會癌變,需要靠病理學檢查來判斷。如果顯微鏡切片發現食管黏膜有異型(或不典型)增生,尤其是中、高度的異型增生,要警惕癌變。你現在是否B-E都未確定,不用擔心癌變的事情。
最后,我告訴都女士,對B-E的診斷一定要有科學依據,根據病情決定治療方案。并非確診B-E就一定要手術治療,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促動力藥(如嗎丁啉、西沙必利等)、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思密達等)都有一定的療效。同時要定期檢查,如果沒有異型增生,每兩年復查一次胃鏡+活檢;低度異型增生半年1次,應重復活檢;高度者3月1次,或進行內鏡治療。如果發現有異型增生和黏膜內癌時,可考慮氬離子凝固術、高頻電、激光冷凍等內鏡治療。
都女士終于放心地舒了一口氣,開心地離開了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