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養生有很多學說,如腎氣學說、脾胃學說、情志學說、陰陽平衡學說等。其中脾胃學說認為,養生首先要保養脾胃之氣,特別是先天不足者。明代醫家張景岳說:“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意思是說,長壽要有先天因素,但先天不足者也不要氣餒,只要能收到后天培養之功,就可以彌補一多半的先天因素。后天培養即指通過飲食來調養“脾胃”功能。
飲食“薄”“美”益脾胃
一是飲食有節:即節制飲食。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饑不飽,不暴飲暴食。《內經》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而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二是“薄滋味”:此處 “薄”非少之意,而作“廣博”之解。即不要偏食,食物五味要合理搭配,不可偏嗜,保證機體對各種元素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墨子就強調飲食的重要性,提出了“其為食也,是以增氣、充虛、強體、知腹而已矣”的飲食之道。《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指出:“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廣泛吸納各種食物的好處。從現代醫學來看,偏食有諸多害處:嗜好甜食者,可引起高膽固醇血癥,誘發糖尿病;嗜好肉食者,可導致高血脂癥和動脈硬化;嗜好精細食物者,缺乏纖維素則容易引起便秘、肥胖、膽石癥;等。
“薄滋味”還反對大吃大喝、多補大補和亂補,這樣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很多價格昂貴的補益食品,并非其營養豐富,僅是“物以稀為貴”而已,與普通食物的營養價值沒有什么區別。有些補品對不同體質的人不一定都有好處,如有的人亂補人參、鹿茸,不但達不到補養目的,還會導致鼻孔流血,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疾病。
三是“美飲食”:即講究食物的合理搭配和烹調技巧。合理的烹飪和飲食能促進人的食欲,有利人體對營養的吸收,達到保養脾胃的目的;脾胃之氣旺盛,就能不斷吸收營養。所以古代養生家奉脾胃為“后天之本”,告誡人們“毋伐胃氣”。藥膳食療就是一個“美飲食,養胃氣”的最好例證,讓人們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達到治病的目的,這是烹飪技巧與治療疾病的有機結合。
順應天時好養生
在飲食養生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內容,比如根據人們體質的不同(陰虛型者、陽虛型者、陰陽兩虛型者),胖瘦不同,民族區別,氣候、地理環境的不同,飲食不可一概而論。其中順應天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養生總的原則是順應天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時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夏天毛孔開張,出汗多;冬天毛孔收斂,小便多。人的生理隨著自然變化而變化,人體陰陽消長也受自然界的影響。故要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就要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也要隨著季節變化,選取有利養生的食物。夏季要多補充水分,多吃清涼之品,如百合綠豆湯、銀耳羹、酸梅湯、西瓜、冬瓜,少吃油膩;秋天干燥,要多吃甘涼清潤的蓮藕、梨子、麥冬、參須等;冬天寒冷,萬物封藏,為了抵御嚴寒,增強人體陽氣,要多食龜肉、羊肉、狗肉、桂圓紅棗湯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生長,要多吃增強脾胃功能和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蓮子羹、茯苓粥等。但春天也是發病最多的季節,此時高血壓病人食物宜清淡,過多食用辛熱動火的食物會促使血壓上升。
講究飲食的基礎上,適當的運動,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速人體養料的運送,真正起到養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