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每次經期前后及期間都會發生鼻部或口腔出血,并多伴有月經量的相應減少,甚至閉而不行;經期一過,異常出血便可停止。她覺得很奇怪,不知道這是什么病。
其實這是“代償性月經”,中醫學稱“倒經”或“逆經”,又稱“經行吐衄”。其出血部位以鼻衄最為多見。多見于青春期女性,日久會導致月經周期紊亂或繼發性貧血。其病因是鼻中膈前下部鼻黏膜上皮細胞某些特定部位,對卵巢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十分敏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產生乙酰膽堿,使毛細血管擴張、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特別是在體質虛弱、生活環境改變、情緒不良等情況下更易發生。
《本草綱目》中記載“有行經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經”。認為本病多是由血熱而沖氣上逆,迫血妄行所致。經前期血海充盈,沖氣旺盛,以下行(月經)為順;一旦逆行,則鼓動血流上逆,出現各種出血表現。本病有虛有實,實者可源于肝、胃之實火,虛者可由肺腎陰虛所致,臨床要詳加辨別。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出血量較多時,當務之急是止血。吐血者可口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藥;鼻衄者可局部壓迫止血(壓迫兩側迎香穴,或鼻內充填消毒棉球及用浸有1%麻黃素的棉球壓迫出血部位)。止血后,應本著“熱則清之”“逆則平之”的原則,細辨虛實。
肝經郁火型素體情緒抑郁,或恚怒傷肝,以致肝氣郁滯,生熱化火,在經前或經期時,沖氣挾肝火上逆,灼傷血絡,迫血上溢而為吐衄。患者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紅。月經可提前,量少色紅質稠,或月經不行。平素煩躁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干,頭昏耳鳴,乳房脹痛,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治宜疏肝清熱,降逆止血。方可選用清肝引經湯(當歸、白芍、生地、丹皮、梔子、黃芩、川楝子、茜草、白茅根、牛膝、甘草)加減治療。便秘者加大黃;小腹疼痛,經行不暢者加益母草。
胃熱熾盛型平時嗜食辛辣之物,以致胃中火熱熾盛而發病。患者表現為經行前后或經期發生吐血或齒衄、鼻衄,血量較多質稠,色紫紅或兼夾食物。月經可提前,量少色鮮,甚則閉而不行。常伴有口干咽燥、喜冷飲、口臭、唇紅、牙齦腫痛、胸中煩熱、便秘等癥。舌紅,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胃瀉火、降逆止血。方可選用三黃四物湯(黃芩、大黃、黃連、當歸、白芍、川芎、生地)加減治療,亦可選用瀉心湯加減治療。月經量少或不行者,加益母草、牛膝;伴惡心嘔吐者,加代赭石、竹茹。
肺腎陰虛型患者多為陰虛之體,經行之時,虛損更甚,陰虛不能制陽,虛火上迫而發病。本病患者多為青春期女性,與其腎氣未充,易受外界干擾而致虛火內動有關。證見經期或經后發生吐血或衄血,量少色紅。月經可提前,量少色紅,甚或不行。平素可見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干口渴,潮熱咳嗽,兩顴潮紅,腰膝酸軟。舌紅或絳,少津,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腎潤肺,順氣調經,方可選用順經湯(熟地、白芍、當歸、丹皮、沙參、荊芥炭、茯苓)加牛膝等加減治療。
以上為三個常見典型證候,臨床上還應結合病人情況辨證論治。治療時不可一味應用炭劑止血,應加用平沖降逆、調經引血下行之藥物如牛膝、代赭石等,以達到血止目的。服藥時間最好在經前一周,吐衄還未發作時開始。平時需調理治療,以恢復機體功能。如肝經郁火者,可服用加味逍遙丸;肺腎陰虛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或麥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一般需調治2~3個月經周期,才能達到預期療效。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清淡之品;生活要有規律,心情舒暢愉快,戒惱怒,保持大便通暢;經期要避免劇烈運動和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