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老王12歲的女兒患病毒性心肌炎近一年,雖然自覺狀況良好,但室早仍未消失,一直堅持服藥。妻子因為胸悶、心悸,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并頻發室早,也在服用心律平。意外的是,近來老王也發現室早,動態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頻發性、復雜性室早,使他們成為“室早之家”。多數醫生認為老王有冠心病的可能,主張服藥,但有位老醫生卻說“沒必要”。老王滿腹狐疑,不知如何是好。在妻子的鼓勵下,他專門去走訪了那位老醫生,詳細詢問了有關問題,這才心明眼亮。
多數室早無需服藥
室早在人群中很常見,但大多屬于偶發性、功能性室早,無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藥。這一原則也適用于多數頻發性室早和無臨床意義的復雜性室早(如偶見的多源、成對室早,3~5次的成串室早)。自動態心電圖普及以來,發現此類室早并不具有嚴重的臨床意義。要全面準確掌握情況,患者應做動態心電圖。
即使是伴發于器質性心血管疾患(如病情相對穩定的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等)的病理性室早,也無需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而應針對原發病采取病因治療(如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降壓、改善心功能、擴冠、改善心肌缺血等)。當室早癥狀確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時,才可考慮適當用藥。一般以β-受體阻滯劑為首選,此藥不僅副作用小,能有效控制室早,還具有降壓、改善心肌供血等治本功效。
警惕器質性心臟病的危險室早
對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而言,反復出現頻發、多源,特別是成串的室早,可能是惡性心律失常的信號,不允許有任何麻痹情緒。尤其是發生于急性心梗患者的室早,易導致室速、室顫,危及生命,必須及時治療。1989年美國公布一項為期10年的前瞻性、大型臨床研究表明,抗心律失常藥物能有效抑制心梗患者室早、短陣室速的發生;但遠期觀察表明,研究組的死亡率較對照組升高達2.8~7.7倍,迫使研究提前中止。它警示人們,對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室早雖然需要及時治療,但無選擇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是有害的。因為抗心律失常藥物本身就可引發危險性心律失常。
總之,當器質性心臟病并室早的患者合并以下情況時應高度警惕:(1)患者有眩暈、暈厥癥狀;(2)存在心臟的結構與功能改變,如心臟擴大、心衰;(3)有遺傳性心律失常病史或家族史;(4)心電圖有多源、成對、成串的室早;(5)在急性心梗或QT延長基礎上出現的R落T室早。
兒童心肌炎室早不宜過度治療
兒童心肌炎室早發生率高,但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可以自行恢復,因而僅對少數癥狀嚴重者給予藥物治療。除經動態心電圖復查證實需繼續治療者外,癥狀控制后繼續維持2~3個月即可。一般急性期6個月后應停止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長期用藥有害無益。因此時引起室早的原因為心肌炎病變的瘢痕所致,對患者的生活、學習沒有影響,也不影響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