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乙肝患者人數眾多,但并非都是與病人接觸感染而得,絕大多數(80%左右)來源于家族性的垂直傳播。其中為大家熟知的是母嬰傳播,其傳播途徑及相應的防治方法,國內外已有較多的研究。但最近國內的有些研究結果表明,乙肝病毒的父嬰傳播也不容忽視。雖然傳播幾率不比母嬰傳播多,但感染后同樣會造成終身攜帶。
什么是父嬰傳播
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檢出乙肝病毒DNA,存于精子頭部細胞漿中;女性乙肝患者的卵細胞中,也會攜帶乙肝病毒DNA。夫婦任何一方攜帶乙肝病毒,形成的受精卵就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并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不斷增殖;此外,孕婦血液攜帶的乙肝病毒還可通過母嬰的血液交換感染胎兒,使子代成為乙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這種傳播方式稱為垂直傳播。其中女方為傳染源的,稱為母嬰傳播;男方為傳染源的,稱為父嬰傳播。
除了上述直接的父嬰傳播外,即使受精卵未被乙肝病毒感染,但患有乙肝的丈夫只要與孕婦生活在一起,因為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孕期性生活等,均有可能使孕婦感染乙肝病毒,進而又可通過父→母→嬰的方式感染子代,這其實是一種間接的父嬰傳播。
相關資料顯示,當父親表面抗原、e抗原雙陽性時,其所生嬰兒的感染率可達80%以上;當父親e抗體陽性時,其后代的感染率為20%左右。胎兒感染乙肝病毒后,除可成為乙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外,還可影響胎兒正常的生長發育,引起低體重兒、先天性疾病或畸形、流產、死胎等。因此,我們對乙肝病毒的父嬰傳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果配偶健康,而乙肝病毒感染者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或者為“小三陽”“小二陽”,乙肝病毒DNA陰性并且無任何臨床癥狀、肝功能正常、肝脾B超未見異常,說明乙肝病毒在體內沒有復制,傳染性極弱。
積極干預漸少父嬰傳播
由于直接的父嬰傳播發生在生殖細胞階段,因此,阻斷乙肝父嬰傳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孕前干預。
新婚夫婦在婚前要進行乙肝檢查,任何一方患有乙肝,都應積極治療,待疾病治愈無傳染性或病情穩定后,再結婚育子。如果女方沒有感染乙肝病毒,婚前如能通過接種乙肝疫苗,免疫至抗體出現,方是最佳的結婚懷孕時期,可有效地保護孕婦和新生兒,減少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
預防父嬰傳播的方法,就是按照計劃免疫措施,孩子一生下來就給予乙肝疫苗接種。同時,還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及1個月時,分別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100國際單位,以更好地保護新生兒。
還有一些有益的方法可供選用。丈夫表面抗原、e抗原雙陽性或e抗體陽性時,孕婦自懷孕20周產前檢查時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國際單位,可加強孕婦抵抗丈夫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并有效中和孕婦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減少乙肝病毒父→母→嬰傳播或母嬰傳播的機會。
因此,我們提醒夫妻雙方,即使僅丈夫有乙肝病毒感染,也應當積極配合醫生,運用合理的方法預防孕婦及子代被乙肝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