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逛超市,碰到一位老人,站在奶品貨架前認真地對比挑選,最后拎了箱保質期有8個月之久的某晶牌牛奶。筆者很好奇,問她挑選奶品的標準是什么?她振振有詞地說,保質期長的牛奶,一來可以更長久地存放,不用擔心沒喝完就過期;二來說明制作工藝高,滅菌效果好,值得信賴。同時也在挑選奶品的一位大爺隨即反駁說,保質期長,是添加了防腐劑!我一向只買保質期存一個月之內的奶,喝著放心,營養也高。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沒說服誰。
那么,他們誰對誰錯呢?保質期長,是否就是防腐劑之效呢?目前市面上的牛奶,哪一種營養價值最高?其實,只要了解乳品常用的三種滅菌方法:超高溫滅菌、保持式滅菌和巴氏殺菌,答案一目了然。
1 超高溫滅菌:也稱超高溫瞬時滅菌奶或UHT滅菌奶,是指在135~150℃下4~15秒的瞬間滅菌處刪,完全破壞其中可生長的微生物和芽孢,并在無菌狀態下灌裝。其優點在于幾乎不含細菌,直接飲用安全,保質期長(常溫下6~9個月),易于儲存和攜帶。
但由于滅菌溫度高,會破壞鮮奶中的部分生物活性物質和維生素,營養價值略有下降。純牛奶超高溫處理后味道很淡,如果味道反而比較濃厚,則有添加化學合成的鮮奶香精或奶油等高脂肪類物質之嫌。
2 保持式滅菌:指將產品包裝、密封好后,置于壓力容器中120度保持1小時左右,使產品達到商業無菌狀態,其最終效果類似于超高溫滅菌(目前罐頭通常采用這種滅菌方法)。其優點在于設備成本低,工藝可靠。
但由于長時間高溫加熱,營養流失較大,是所有的奶品中營養價值最低的。目前市面上用這種方法進行滅菌的牛奶較為少見。
3 巴氏殺菌:由現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法國大科學家巴斯德于18世紀發明,俗稱低溫奶。指將奶加熱至72~85℃,進行10~15秒的殺菌,瞬間殺死致病微生物,普通的非致病菌有少量殘留,但其細菌含量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其優點在于口感、風味上接近原奶,營養價值與鮮牛奶差異不大。有人比喻巴氏消毒奶和超高溫滅菌奶的區別,就好比新鮮水果和水果罐頭。目前西方國家90%以上的牛奶采用此法處理,是市面上營養價值最高的奶品。
但由于滅菌溫度低,殺菌效果不如超高溫滅菌徹底,所以保存期短,而且保存和運輸都需在2~7℃的低溫環境下進行,所以決定了它的運輸和銷售半徑不會太遠,不如超高溫滅菌奶方便。
◇全無添加防腐劑之嫌
超高溫滅菌奶和保持式滅菌奶滅菌溫度高,可以完全破壞其中的微生物和芽孢,達到無菌狀態,又經密封包裝,是不會發生腐敗變質的,無需添加防腐劑。巴氏殺菌奶中若添加防腐劑,保質期怎么會是短短的2~7天呢?
因此,絕大多數正規的乳品企業是沒必要添加防腐劑的。當然,也不排除那些滅菌條件不過關,密封技術不到位的小廠家,會往牛奶中添加防腐劑。
◇巴氏殺菌乳將成主流
目前國內許多人都傾向于保質期長達半年以上的超高溫滅菌乳,因為它存放時間較長、飲用方便,廠家也多投其所好。但在西方,這種奶品并不受消費者歡迎。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們對新鮮、天然、無污染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國外的實驗資料表明:和滅菌前的原奶相比,用巴氏消毒法滅菌的低溫保鮮奶,維生素B1、維生素C和葉酸損失10%左右,超高溫滅菌奶則損失20%~60%。因此,用巴氏消毒法滅菌的低溫保鮮奶將成為國內牛奶消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