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治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機理被揭示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主任孫河等人完成的一項科研課題表明,針刺治療青光眼引起的視神經萎縮,其作用機理與減輕一氧化氮(NO)、谷氨酸(Glu)對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毒性作用,上調視網膜抗凋亡基因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有關。該研究近日獲201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成果獎二等獎。
孫河帶領課題組對針刺治療青光眼視神經損傷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顯示:針刺能改善視網膜微循環,減輕視網膜超微結構損傷,促進瀕臨變性、死亡的軸突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增加視網膜節細胞數和視神經纖維面積、視神經纖維占視神經的百分比,阻止視功能在眼壓控制后繼續受損;針刺能明顯促進高眼壓狀態后視網膜谷氨酸的清除,降低興奮性谷氨酸誘發的細胞內鈣離子過載,從而保護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針刺在降低視網膜谷氨酸含量的同時,使細胞內NO的合成減少,從而減輕NO作為自由基對鄰近細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保護神經節細胞;針刺能上調視網膜抗凋亡基因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阻止神經的逆行性或順行性潰變,降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凋亡率,保護神經元免于死亡。
出生8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手術成功
患兒譚某,母親孕27周零2天時早產,出生體重1095克,雖經搶救各項生命特征逐漸穩定,但在篩查中發現存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已發展至3期,視網膜周邊血管出現早期增生。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經兒科、眼科、手術麻醉科的反復會診評估,在其出生8周時(體重1450千克)成功實施了激光視網膜手術,阻止該病變發展。手術麻醉中采用微型的注射及插管器械,麻醉劑量以毫克計算,耗時1個多小時。目前患兒恢復情況良好。
據介紹,早產兒視網膜發育不完全,吸氧濃度過高,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從發病到致盲只需4個月。臨床資料顯示,在新生兒致盲病例中,由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致盲的近兩成。早產兒中20%左右會因視網膜發育不健全及出生后吸氧濃度過高而導致視網膜病變。
目前認為,新生兒出生后4~6周是最佳的篩查時間;當胎兒發生此病時,孕35~38周是最佳的手術時間,手術成功則避免失明的幾率可達90%以上。一旦錯過這個時間段,患兒就可能永久失明。故早產兒、低體重兒和曾出現新生兒肺炎、肺部窒息等情況的嬰兒,應盡早進行視網膜病變篩查。
迷走神經刺激術可控制癲癇發作
頑固性癲癇患者由于存在多個致癇灶,導致定位困難而無法手術治療,即使手術切除致癇灶,復發率也甚高。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張建國教授等,采用迷走神經刺激術,將一個厚約6,99毫米、直徑為52毫米的小型脈沖發生器植入患者左鎖骨下的胸大肌淺層,發送脈沖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左支,即可體外程控癲癇發作的頻率和發作程度,效果顯著。約有10%的患者得到完全控制,近一半患者發作次數可減少50%以上。
張建國等對21名因多發致癇灶導致的臨床部分性發作,或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的頑固性癲癇患者的治療和隨訪(4~16個月)顯示,除個別患者有偶發聲音嘶啞、咳嗽、咽部疼痛等一過性不良反應外,2例發作達到完全控制,2例抗癲癇藥物用量減少,10例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同時,部分患者心情好轉,記憶力增強,思維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同手術期無一例發生感染、出血、神經和血管損傷,或女性月經紊亂等并發癥。
據悉,脈沖發生器輸出電流強度可根據病人耐受程度以及療效進行程控,且具有“立即開啟”功能,當患者感覺要發作時自己可立即啟動裝置。
切除下丘腦錯構癌可治女孩性早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羅世琪教授等,通過對手術切除下丘腦錯構瘤治療單純性早熟的3名女孩進行長期隨訪研究發現,性早熟在早期手術后會立刻停止,身體發育可恢復正常,而且對正常青春期啟動無明顯影響。
這3名女孩一個現年14歲,另兩個均為12歲。皆因患有先天性下丘腦錯構瘤(腫瘤直徑分別為1.0厘米、1.1厘米及1.4厘米)導致兒童單純性早熟(術前內分泌性激素均達到青春期水平),分別于4歲、2歲、3歲時接受了錯構瘤全切除手術治療。長期隨訪顯示,她們術后性早熟立刻退卻,性激素水平顯著下降,乳房漸漸縮小,月經停止。此后生長發育恢復正常,身高、體重、智力與同齡女孩無明顯差異,無任何手術后遺癥,學習成績均良好。
據介紹,3歲以內出現性早熟者80%以上是下丘腦錯構瘤所致,但其發生機制仍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治療方法有藥物和手術兩利。盡管手術效果肯定且不影響女孩以后正常的生育,但風險較大,尤其姓對下丘腦錯構瘤體積大和基底寬的患者,難以做到全切除,術后極易復發。只有直徑在1厘米左右、基底與下丘腦接觸面積較小的“窄蒂”型錯構瘤才適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