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千病變“撤兵”記
多年來,中學老師楊女士為學生、子女及家庭付出了太多,卻很少關心自己。最近,她與丈夫同房后偶有出血,而且經期延長,白帶量多、有異味,這令她非常不安,不得不騰出時間就醫(yī)檢查。結果出來后,她對化驗單上“HPV陽性,宮頸上皮細胞呈CINⅡ級,局部Ⅲ級”此類字眼沒有什么概念,但是對醫(yī)生“年過40歲,建議全切子宮”的意見感到十分恐懼。為此她四處求醫(yī),甚至請假前往四川一家“辟谷”場所治療,都毫不見效。最后經人介紹,來到鄭州大學四附院。中醫(yī)科李順景主任接診了頭發(fā)已近花白、面色晦暗的楊女士,辯證其屬脾腎兩虛、肝經濕熱,治宜補益脾腎,調經止帶,兼清利濕熱。楊女士堅持服藥三個月后,到醫(yī)院復查,被告知“最多算CINⅠ級,堅持治療完全可以恢復,無需手術”。楊女士大喜過望。
CIN是宮頸上皮內癌變的英文縮寫,與子宮頸浸潤腫癌密切相關。其Ⅰ、Ⅱ、Ⅲ級即輕、中、重度,反映了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程度和范圍。一般認為,Ⅰ級表現(xiàn)為宮頸炎癥,能自然消退;Ⅱ級部分能消退,另一部分進展為Ⅲ級。它主要是由于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xù)感染所致,HPV檢測呈陽性者患宮頸癌的危險性升高。因此,對于Ⅰ級和Ⅱ級可以使用冷凍、激光等治療,Ⅲ級屬于癌前病變,無生育要求者建議行子宮全切除術。
本病屬于中醫(yī)“帶下病”范疇。《史記·扁鵲倉工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yī)”,是人們較早提到“帶下”這個名詞。現(xiàn)在所說的帶下病主要表現(xiàn)為白帶的量、色、質、味異常,常見癥狀如白帶量多,發(fā)黃、發(fā)綠,夾有血絲,或五色帶下,或量多色白如崩,常并發(fā)月經失調、不孕癥及其他婦科疾病。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門成福有一句名言“調經先止帶,帶止經自調”,就點明了帶下病與月經失調的關系。中醫(yī)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結合全身情況分為多個證型(包含病變全過程)進行證論治,全面調理。
對本病而言,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基礎上,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經期或有陰道出血的情況下不要同房積極治療婦科炎癥,潔身自好,盡量減少感染機會。清代名醫(yī)傅青主通過長期觀察,認為“本病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則少也”,明確指出性生活是導致帶下病的直接原因。現(xiàn)在國外已研發(fā)出疫苗,主張16歲開始性生活前注射以預防CIN,但此疫苗我國尚無。
已確診為CIN的女性不要過于恐懼,本病進展為宮頸癌是一個漫長過程,且具有可逆性,故應積極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同時,最好讓自己的丈夫也檢查一下,是否有HPV感染,必要時應夫妻同治。有煙酒嗜好的應當戒除,不能常服緊急避孕藥物。
白帶偏多的人,日常生活中進食一些健脾利水的食品,如冬瓜、赤小豆、苡米、山藥、白扁豆等藥食共用之品,既可治病,又可調理身體,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