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雞頭,采雞頭,清波渺渺搖輕舟……”詩未讀完,很多人疑問竇起:這是什么“雞頭”,需要蕩舟來“采”啊?“知曉內情”的人不禁笑出聲來此“雞頭”非彼“雞頭”,楊萬里、鄭板橋等諸多名人的詩中多有“吟誦”,其學名為芡實,是一種睡蓮科水生草本植物。由于莖上花似雞冠,故《神農本草經》稱為雞頭,果實民間稱為雞頭米。眼下正是芡實成熟的時節,撥開芡殼,您見到的就是一粒粒的“雞頭米”。
進補首選
芡實首見于《神農本草經》,被視為延年益壽的上品,近代醫家更是把芡實譽為“水中人參”,謂其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固腎澀精、補脾止瀉、益腎止渴、開胃進食、助氣培元之功能。用于治療夢遺滑精、腰疫腿軟、小兒遺尿、老人尿頻、脾虛久瀉、婦女白帶增多等癥。
好不容易盼著難熬的夏日過去,很多人被“折騰”得乏力體虛,特別想在這涼爽的秋日里好好“進補”,以期“冬令打虎”。但由于脾胃功能在炎熱的夏日有所衰退,恢復需要時日,過早給予滋膩的補品,不但起不到補益作用,反而會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這時,很多人就想起鮮鮮落落的“雞頭”了。芡實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現代研究表明,芡實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如蛋白質、鈣、磷、鐵、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1、B2、C等,其所含碳水化合物高達75.4%,脂肪含量只有0.2%,所以極易為人體消化吸收,起到營養滋補的作用,且能健脾益胄,幫助脾胃功能的恢復。人經過服用芡實調整后,再服用其他補品消化系統就能適應了。所以說秋冬進補,芡實打頭陣。
食之簡便
史載,北宋文學家、養生家蘇東坡一生堅持芡實養生。每每閑暇時,他都會取剛煮熟的芡實數粒,放入口中慢慢含嚼,直至滿口唾津,再鼓漱幾遍,然后徐徐咽下,每日服30粒左右。他雖~生歷盡坎坷,生活條件艱苦,但是到老年仍然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以充沛的精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也為我們留下了《蘇沈良方》、《東坡養生集》等醫學、養生學書籍。他享年64歲,遠遠超過了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
芡實的食用方法很簡單。我們可以仿效東坡先生把芡實煮熟,閑暇時放入口中幾顆咀嚼,盡量嚼碎嚼爛,鼓漱吞服。也可以制作芡實粥或芡實湯服用。
芡實粥:將炒芡實50克倒入鍋內,加水煮開片刻后,加淘洗干凈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常吃可調養脾胃,助消化、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
芡實糊將炒芡實1000克研磨成粉,每次取50N100克沖開水調服。也可隨自己喜好,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蓮子等。能健腦補腎澀精,益智聰耳明目,治療遺精及小兒遺尿、老人尿頻。
芡實湯:炒芡實60克,瘦牛肉或豬肉100克,加調料煮爛食用,對解除神經痛、頭痛、關節痛、腰腿痛等虛弱癥狀有很大的好處。或用芡實6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入適量紅糖合成大補湯,具有易消化、營養高、調補脾胃、益氣養血等功用,對脾胃虛弱的產婦及體虛、貧血、氣短者具有良好的療效。
芡實雖然有利養生,但其性質較固澀收斂,無論是生食還是熟食,一次忌食之過多,否則難以消化。平時有明顯腹脹、便秘的人更不宜多服。芡實分生用和炒用兩種。生芡實以補腎為主,而炒芡實以健脾開胃為主。炒制芡實時要加麥麩,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便,一般藥店有售。亦有將芡實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補脾止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