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舉行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匯報會上傳出消息,我國胃癌發病率30年來翻了一番,目前每年新發胃癌患者40萬,占世界胃癌發病總數的42%。對胃癌的恐懼,使得其癌前病變胃息肉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胃息肉是發生于胃黏膜表面隆起性腫物的總稱,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占80%以上,且大多是增生性息肉,包括較多見的腺瘤型息肉和較少見的腺癌型息肉。少數是其他類型的非腫瘤性息肉,不足20%。
胃息肉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和上消化道x線鋇餐造影檢查,其中胃鏡檢查最為準確。在胃鏡下,大多數腺瘤型息肉表面上皮完整,而增生性息肉和腺癌型息肉表面多有糜爛或出血。腺瘤型息肉直徑一般在0.5-2厘米,少數達4-5厘米。小于0.5厘米的息肉,大多是非腫瘤性息肉。腺瘤型息肉的外表形狀也不同,常見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
不同類型的胃息肉癌變率不同。一般認為,增生性息肉癌變的概率小,為1.5%~3%(平均2.1%);腺瘤型息肉的癌變率大,其中管狀腺瘤息肉為5%,絨毛狀腺瘤為28%-40%。在腺瘤型息肉中,多數癌變息肉的特點是直徑大于1厘米,特別是直徑大于2厘米,廣基無蒂,形態上為絨毛狀者,尤為危險。
對息肉類型的權威鑒別需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又分為息肉活檢標本和切除標本。前者是在胃鏡下從息肉上鉗夾一小塊活組織作標本,后者是把完整息肉切除后作為標本。活檢標本和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結果絕大多數是一致的,但也有3%的活檢標本漏掉息肉樣腺癌。這是因為有少數腺瘤型息肉已經發生癌變,但局部癌變點非常小,活檢標本沒有取到局部癌變點。因此,臨床上強調完整切除所有的腺瘤型息肉,取全息肉組織做病理檢查,可避免漏掉局部癌變點很小的腺癌。
對于直徑>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雖然惡變率低,但有少數具癌變潛力或含早期癌,所以主張胃鏡下摘除;對于直徑≥2厘米的無蒂息肉,內鏡下摘除困難者,宜手術切除,并進行組織病理檢查,如有癌變應按胃癌治療。對于直徑≤0.5厘米的息肉,可以內鏡下定期隨訪。息肉增長緩慢,無臨床癥狀,活組織檢查無異形增生或癌變證據者,可以繼續隨訪。當然,對于直徑≤0.5厘米的息肉,還可以采用微波等方法毀除,其缺點是不能回收標本做病理檢查,有可能漏掉小癌變灶,所以應強調術后隨訪。對于息肉合并胃出血和胃幽門梗阻等嚴重合并癥者,應積極治療或搶救,必要時手術治療。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與不適,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腹瀉等癥狀。少數有上腹不適、脹痛、惡心、暖氣等表現,極少數合并胃出血、胃幽門梗阻等。息肉表面如有糜爛、潰瘍,可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引起醫生和患者的重視。
你會使用泡騰片嗎
李艷鳴
泡騰片是近年來國外開發的一種新穎片劑,時下,人們經常在藥店、超市或是廣告上,看到某某藥物泡騰片,但很多人對于泡騰片卻并不了解。
泡騰片與普通藥物片劑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含有泡騰崩解劑,放入飲水中后,泡騰崩解劑即刻產生大量氣泡(二氧化碳),使片劑迅速崩解和融化。其特點是服用方便,吸收快。目前常用的泡騰片分三種:維生素泡騰片、退熱藥泡騰片和抗菌藥泡騰片。
維生素泡騰片有維生素C、維生素E泡騰片等。平時蔬菜水果吃得少,適當補充維生素C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維生素C容易被氧化而失效,因此要現泡現喝,而且水溫不宜超過60攝氏度。
退熱藥泡騰片有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泡騰片等。秋冬季節,感冒發燒的人逐漸多起來,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一片退燒藥能解“燃眉之急”,不僅服用方便,而且容易掌握用藥劑量。
還有一種是抗菌藥泡騰片,如甲硝唑陰道泡騰片。其優點是藥片崩解產生大量泡沫,與病變部位接觸更充分,利于吸收,能更好地發揮藥效。但要注意,該藥只能外用,不能口服。
泡騰片崩解快速、服用方便、起效迅速,特別適用于兒童、老年人以及吞服藥丸困難的患者等。但須注意的是不能用茶水、飲料沖泡泡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