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倒把罪:生于1979,死于2009。
1981年4月19日,在廣東省電白縣工商局,前去討說法的該縣農民汪慶被抓,后來被電白縣法院判處10年有期徒刑。罪名有3個,其中最重的被判了9年,罪名是“投機倒把”。
這一罪名,在1982年改變了3萬多人的命運。同時被改變的,還有中國發展的軌跡……
神奇的“二道販子”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中國,徜徉在改革開放的寬松氛圍里。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滋潤的廣大農村,正在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電白縣觀珠鎮農民汪慶,從時代的變遷中嗅到了商機。他把當地盛產的沉香從農民處收集過來,賣到國營的藥材廠或醫療站,從中賺取差價。由于他講信用、大方,腦袋又比較活絡,逐漸打開了銷路,銷售額節節攀升,一時遠近聞名。不僅農民求著汪慶,政府也找上門來。在最多的時候,汪慶做過9個公社的推銷員。
當時,像汪慶這樣的推銷員不僅尋求成為國營企業的供貨商,也在尋找國營企業外的其他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國家允許在完成計劃的前提下,企業自銷部分產品,其價格由市場決定。
由于長期被壓抑的消費需求集中釋放,流通不暢又造成供給不足,當時的市場價格要遠遠高出計劃價格。其中的價格差被一些精明的生意人發現,流通領域一時熱鬧非凡。據統計,當時全國有各種公司30多萬家,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在流通領域混飯吃。用溫州“八大王”之一胡金林的話說,這些人就是“二道販子”。
汪慶與公社的合作方式,是公社出錢,用來收購沉香,待沉香賣出后,原來的那筆錢,再加上雙方約定的利潤。一并還給公社。銷售的貨款不直接給汪慶,而是先給公社,再由公社轉手。
汪慶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帶給公社可觀回報的同時,自己也收入頗豐。“最多的時候,我手里的流動資金有20多萬元。每一年的收入都在兩萬元以上。”當時,一個處級干部的工資,一個月才上百元左右。
有錢后,他跑到廣州,買了輛進口摩托車,從廣州一直騎到300多公里外的家里;他還花了900多塊錢,買了臺上海產的“金星”牌電視機。
整治“籠外之鳥”
進入1981年,汪慶開始感覺情況有些不妙。
首先是國家對私營經濟的口風變了。1981年1月7日,國務院頒布《加強市場管理、打擊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的指示》,規定“個人未經工商部門批準,不準販賣工業品”,“農村社隊集體,不準販賣一類農產品”,“不允許私人購買汽車、拖拉機、機動船等大型運輸工具從事販運”。
而就在半年前,在1980年6月召開的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中央仍然提出“鼓勵和扶持個體經濟適當發展”。
中央對民營企業持續兩年有余的第一輪整肅由此開始,其背景與政府前兩年財政吃緊和國營企業的萎靡不振相關。
在國營企業的出路問題上,當時有兩種聲音:一種主張“放”,即把改革的重點放到“物價管理體制改革”和“流通渠道的改革”上面,逐步取消行政定價機制,建立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另一種則主張“收”,“加強集中統一”。這里面有個著名的“籠子與鳥”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國有經濟體系就是一個大籠子,企業是籠中的鳥,它在籠中可以自由活動,但不能飛出這個籠子。
后一種聲音由于契合了中央“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思路,最終說服了中央高層。這一思路的第一要務,就是對那些與國營企業搶原料、搶市場的“籠外之鳥”進行整治。
整治“籠外之鳥”的一個重要的武器,是“投機倒把罪”。
投機倒把罪被寫入刑法,始于1979年。該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違反金融、外匯、金銀、工商管理法規,投機倒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處、單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以走私、投機倒把為常業的,走私、投機倒把數額巨大的或者走私、投機倒把集團的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
上述法律規定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沒有規定投機倒把的具體罪狀,而是將定罪的依據交給專政色彩甚濃的行政法律文件,這為其在執行中靈活處理提供了條件。一位刑法學者告訴某周刊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那場對私有企業的整治中,這一罪名扮演著一個放大鏡的角色。
定罪的邏輯
在被拘留的前一段時間,汪慶家里來了幾名不速之客。汪慶本來以為,這說不定是又一撥報喜的官員——就在不久前,廣東省的一位領導剛剛在一個大會上點名表揚了汪慶。
他后來知道,這些人是電白縣“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該辦公室設在縣工商局。他們看似無意地問了很多問題。這些人走后沒幾天,汪慶的一筆20余萬元的貨款就被凍結了。
汪慶的工商局之行,后來證明是自投羅網。在縣工商局局長辦公室,汪慶說明來意,局長就說汪慶“腐蝕了干部”。23歲的汪慶一時摸不著頭腦,說:“我又沒有硫酸,怎么會腐蝕領導?”工商局長于是給公安局打了個電話,隨后趕到的警察把汪慶帶走了。
后來,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在起訴書中說:汪慶不擇手段,大量販賣貴重藥品,從中牟利,嚴重違反了國發(1978)111號文件。
該文件強調,貴重藥材由藥材公司嚴格按照牌價統一收購、銷售和組織進口。“對于非法倒賣貴重藥材和販賣假藥的投機倒把分子和走私活動,各級衛生、醫藥、工商部門,要堅決取締和打擊。”
但汪慶并不承認販賣一說。他有兩個證據:其一,他是為公社服務,他與公社之間簽有合同,“我出去跑業務,都有政府部門蓋有公章的介紹信。”
另一個理由是,汪慶的客戶都是國家的單位,要么是醫療站,要么是藥材廠。“都是占用這些單位的計劃指標,價格也是計劃價。”汪慶的任務,就是找到這些國營單位的業務員,希望能將一部分采購指標分給自己。作為報答,他有時候也遵照公社領導的指示,給這些業務員一些“表示”。
在庭審現場,公訴人員動用了很多煽動性的語言。汪慶富裕后所買的很多東西,包括那輛日本進口的摩托車、日本進口的“梅花”牌手表以及上海產的“金星”牌電視機,都被公訴人員視為“罪證”。最讓他們受不了的是,汪慶竟然帶著老婆坐著飛機到處跑,還跑到天安門廣場照了張合影,“而我們的縣委書記,連廣州都沒有去過。”
溫州的“八大王”之一胡金林在接受訊問時,也見識了大體相似的邏輯。當時,浙江省委工作組的人找他談話,說:“我們(省委工作組)一個月300多元工資,你一年掙幾十萬元,這不是投機倒把是什么?這不抓你抓誰?”當時,他剛剛補齊了6萬多元的零售稅,但省委調查組顯然意不在此。
汪慶承認,自己不加掩飾的暴富行為,可能給自己帶來了一些麻煩。一位曾在投機倒把辦公室工作過的領導說,當時的很多投機倒把案,線索大都來自于舉報。舉報者既有群眾,也有官員。后者由于長期受官本位的優越感支配,其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失落感更加難以捉摸。
汪慶最終被判了10年徒刑。除了投機倒把獲刑9年外,他還有另外兩個罪名:行賄罪和誹謗罪,前者被判了2年,后者被判了1年。三罪合并,執行10年。
與投機倒把罪相比,他的另外兩個罪名更加不可思議:行賄罪是因為他借給一名公社干部1000元,用來買耕牛:誹謗罪則是因為他抱怨看守所里賣的糖太貴。
此時,在浙江溫州,“八大王”在惶惶然中相繼落網。惟一逃過一劫的“螺絲大王”劉大源,在外面躲了整整三年時間,等他回到家鄉時,面容枯槁,家人已不敢相認。
死亡之路
這一輪調控雖然讓大部分私營企業噤若寒蟬,但市場的因素仍然在或明或暗間不斷積蓄力量,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沖垮了價格雙軌制。
1992年9月1日,國家物價局宣布將571種產品的定價權交給企業,另有22種產品的定價權也下放給省級物價部門。延續11年有余的“價格雙軌制”走向尾聲,投機倒把罪從此失去了最重要的溫床。
一個多月后,黨的十四大召開,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新目標。
在1997年刑法修改中,投機倒把罪被廢止,其調整范圍被非法經營罪、倒賣文物罪、非法轉讓罪和倒賣土地使用權罪替代。
1998年11月份,汪慶的案子在茂名中院再審。該院認為,汪慶推銷沉香有合法身份,沒有違反國家對中藥材統一計劃、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規定,也未摻假,判決撤銷電白法院一審和原湛江中院二審的判決,宣告汪慶無罪,發還原判予以沒收的款物,其中包括2921公斤沉香,當時的價值已經高達幾百萬元。
在拿回無罪判決書的路上,汪慶不時把車停在路邊,掏出判決書一看再看,看著看著就淚如泉涌。為了這個判決,他在1988年出獄后已經申訴了10年。
2008年1月15日,國務院公布《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已頒布20年的《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宣布廢止。
2009年8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其中一項內容,是刪去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等四部法律中有關“投機倒把”、“投機倒把罪”的規定。這意味著,“投機倒把罪”在中國法律中的最后一塊陣地從此消亡。
但汪慶被沒收的近3000公斤沉香依然不見蹤影。汪慶說,這些已經被沒收28年的名貴中藥材,今日價值早已過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