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城市讀名校,留下來找個體面的工作,這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與努力。就像電視劇《蝸居》里面的海萍,再苦再難也要在大城市扎根下來。但是,這兩年卻漸漸出現回流的跡象,一些在大城市里打拼多年的青年人,由于各種原因,決定撤離諸如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開始將目光轉向故鄉小城或者二三線城市。
從北上廣回歸小城市,到底是無奈的逃離,還是理性的回歸?
金錢是無法言說的痛
“從大學畢業進入外企,奮斗到年薪30萬,我卻覺得想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沒有指望了?!?5歲的王雨一直沒有在上海買房子,每次想要買的時候,算下來都要花光手頭的積蓄并背負沉重的還貸壓力,這讓她很沒有安全感。同時她又不希望因為買房讓自己的生活水準下降,故而一拖再拖。在大城市里生活,所有的夢想都被具象的數字所替代。有人能安之若素地享受這種“激勵”方式,而另一部分人,像王雨一樣,因夢想與現實落差陷入嚴重的都市焦慮癥。
“我不想被錢打敗,但是,我已經輸了。錢好像永遠都不夠用的感覺讓我很崩潰。”最終王雨選擇離開上海,回到家鄉蘭州市。
回去后,王雨很快在市中心買了一套房子,24層的高度,讓她能夠俯瞰整個城市的繁華,最重要的是,她終于有時間和心境來感受蘭州的溫度,這曾經是她多么希望逃離的城市。“最大的幸福是,我不再自責。我無須給父母提供上海的好生活,而他們也不必晚年背井離鄉。”
金錢成為很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年輕人心中無法言說的痛。近來媒體一直在關注“蟻族”現象,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留在首都謀求發展,只能聚集租住低廉的房子。他們和螞蟻有著很多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在這背后,與大城市資源密集發展,社會價值標準向錢看齊等等方面都有著諸多聯系。
32歲的呂世鋒在北京工作10年后,于2007年底回到石家莊。他用賣掉北京四環外那套房子的錢,在石家莊市中心買了三套房子。這樣的選擇,是他歷經兩年深思熟慮的結果。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分析自己之所以走這步棋,出于幾點考慮:
1、距離父母近,兼顧了孝道和生活的便利;
2、自己在老家石家莊人脈關系更多,雖然在北京發展得不錯,但還是想自己做點事情;
3、以自己在北京積累的個人經驗,放在三線城市,個人發揮余地更大,更有競爭力;
4、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在小地方生活收入支出比更大,除了買房,手頭還能留下不少活錢;
5、最重要的是,老婆在石家莊相對穩定。
呂世鋒的這些考慮因素,囊括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空間轉換未必完美
沒有共同長大的朋友、沒有世交親人,也沒有老街坊鄰居……關系鏈條的斷裂讓在大城市的每個外來移民都無所適從。就像盆栽一樣,扭曲著枝干迎合花盆,最多也是自顧自美麗罷了。
但要在而立之際換個城市重新生活,又意味著要將自己前10年的經歷重新洗牌,重新排列,未知的前途,讓每個面臨改變的人都曾經歷了不安、反復,甚至恐懼。個中滋味,唯有自己最清楚。
作為國家公務員,35歲的王瑛選擇從上海調到南昌,讓所有同事大跌眼鏡。從高處往低處走,收入至少損失一半。還有,曾經是物質女、月光族的王瑛,下班就會去淮海路逛大商場,而南昌遠沒有那么繁華,她變成了宅女。愛情使然,讓她克服了這一切。先生是南昌人,不喜歡大城市的擁擠生活,王瑛為愛做出了讓步?!叭松傄腥∩?,看你想要什么。我現在沒有上下班擠車的問題,單位與家的距離只有一座橋,中午都來得及回去補個覺?,F在的生活很幸福安穩。我覺得生活在哪個城市并不重要,關鍵是和誰在一起。”
當然任何選擇的背后,都猶如藏了一把雙刃劍?;氐焦枢l,重新融入的困難遠比想象來得真切和深入。習慣了的節奏突然改變,就像是血壓出了問題,頭暈倒還罷了,還會有其他未知的危險。工作未必順心、薪水未必如意、朋友也未必個個貼心……秀怡的回歸就沒有那么順利。鄉音未改,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卻讓她覺得別扭?!袄霞胰苏f話的語氣很硬,一開口就像是在找茬一樣?!?/p>
而回到石家莊的呂世鋒,也無法再像以往那樣周末去北京工體一帶娛樂消費或者去看演唱會,回歸到傳統生活,父母的嘮叨不免多起來,不像以前一個人那么自由?!半m然二線城市有不少人脈可以利用,但同樣,人脈產生的價值利潤并不是特別高,做的活兒總體質和量都無法和北京相比?!币驗槭仪f地區現在有不少業務都包給北京公司做了,這對呂世鋒來說必然是一份挑戰。
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有的人思前想后,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勇敢改變,有的人走了又回來,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不斷地掂量。而這一切,無非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獲得幸福與安寧。
(以上文字摘編自《心理月刊》)
心理點評: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王曉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副教授)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個體有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和主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色:成年期會經受事業成敗、家庭婚姻的經營、養育孩子的考驗;中年期往往要面臨這樣一些挑戰:確認自己的身份、人生信念、人際關系及未來人生路向。
故事中的幾位人物,正處于青壯年時期,他們面臨著人生最關鍵的兩大抉擇:事業與婚姻家庭生活的重新定位。這是一個充滿困擾的時代,社會的快速變遷,文化交融的多元現實,致使他們在人生這一關鍵階段面臨更多的困惑和掙扎:大城市生活的去留問題,事業再開創的艱辛與不易,為了婚姻家庭而做出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
以上幾位人物的重新抉擇都是在慎重考慮之后做出的,但理性的思考不僅要權衡現實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澄清自己生命的價值觀。
美國心理學泰斗卡爾·羅杰斯說:“澄清自己的價值觀,是邁向一個更豐富、充實、有生產力的首要條件?!?/p>
首先,你得問一問: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其實,無論在哪里生活,以什么樣的方式生活,都各有所求,也各有所得,無優劣好壞的區別。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很清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生活。一直以來,有太多的人,因為沒能認清自己屬于哪一類型的人,結果,屢遭挫折,倍感失意。
澄清了自己的價值觀后,你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根據現實及所擁有的優勢、資源,以及目前的劣勢,努力掌握現有機會,并懂得尋求更多機會。無論是留在北上廣,還是回到家鄉小城,都是一種選擇。你要根據自己確定要走的那一條路、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去發展自己。而這一階段的發展會為下一階段,即中年期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使之更加順利。
(編輯洪素珍 hongsuzhen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