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癡迷閱讀,卻極少矚目五光十色撩人眼球的女性雜志。但,《莫愁》例外。鄭淵潔坦言“我愛天下女人”,可我更愛智慧女性———《莫愁·智慧女性》。
【緣起】與《莫愁》相識相交始于上世紀90年代第一春,拙作《女性人才論稿》面世,《莫愁》編輯“因此來訪”。不久,專訪在《莫愁》刊出,頭篇是對韋鈺的專訪,第二篇就是寫我的《東方夏娃的探索》(波伏娃的《第二性》被稱作“西方夏娃的探索”)。———想我何德何能,竟與韋鈺、波伏娃并列比較……自此,事業追求和價值鍛造如同“西西弗斯巨石”,成了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換句話說,緣起于《莫愁》的這種無形作用力,鞭策、推動著我執著于工作和事業的無悔追求。
許是近水樓臺先得“閱”,自此關注《莫愁》。與《莫愁》相知相惜二十載,其雋永文字間絲絲縷縷的情愫和哲思不經意地滲入心田,如同悟道之“禪”化作人生“動力核”,影響人生價值魔方的立體運作、科學發展。
【長度的哲思】我的工作是教學、科研。為了“術業有專攻”,我基本取消了星期天和節假日,七彩人生只有一種色調。長此以往,剛剛人到中年的我頭發過早脫落。醫生的藥方是“勞逸結合”,我未以為然。偶讀《莫愁》文章《勤奮只是一段生命旅程》,指出:職場中“A性格者”沉迷于工作、生活內容單一、情緒不得切換,不利于工作,有害于健康……此之謂使我茅塞頓開。因為沒有“永動機”,生命之弦繃得太緊也會斷裂,似水流年有短長,但生命價值并非強行拉長的線性結構,而是“長寬高”缺一不可的立體動態。
【寬度的禪機】自此,我不再經年累月地埋頭伏案,而是走出書齋、校門滲入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校外講學,參加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生命價值不再僅僅是一條細線,而是跨時空地寬泛起來,學術研究的社會價值、社會張力也開始多元輻射。我不僅獲得全國黨校系統首屆科研評審一等獎(胡錦濤頒獎),還獲得中國藝術研究院“建國50周年電影劇本創作”一等獎等獎項。眼界頓豁、胸襟擴大———《莫愁》點悟生命價值寬度的禪機,使我終生受益。
我也應約為《莫愁》寫稿。“人才者,人之美者也”,我把世界各地女性文化特色進行審美比較:紐約女人別出心裁“驚人的酷”、倫敦女人“迷人的雅”、西班牙女郎“撩人的俏”、日本女人“魅人的柔”、巴黎女人“醉人的美”,還有俄羅斯女人的“忠勇”,特別是中國現代女人的百變創新。從女性視角看世界、看自身,才能透視女性審美的“價值魔方”,解悟女性成才之“道”。
【高度的禪悟】路越走越寬,但同時我也陷入多重角色中難以兼顧,疲于奔命。無意間翻開老朋友《莫愁》,《日本人送的鐘》一文映入眼簾,讀之醍醐灌頂。日本人發明的“空氣鐘”利用溫差變化推動鐘的機械運動,我為什么不能在工作取舍的變化中提高主體價值功能?于是,我舍棄了校外特聘研究生導師的教席,集中精力投入人才開發研究和組織管理工作。十多年來,獨立完成和主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課題及百多篇論文。2007年,我策劃組織主持了“女性人才高峰論壇”;2009年出席“共和國六十周年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優秀女性人才論壇”;去年還獲得“中國人才學三十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學者”(獲獎者全國僅53位)……五年前,我們江蘇女性人才研究中心還與《莫愁》共同創辦了“江蘇女性人才傳播基地”,拓寬了研究中心實踐活動和研究領域。
人才價值并非線性結構,而是長、寬、高綜合發展立體結構的價值魔方,其魔力或曰禪機,正是莫愁幫我點悟的。謝謝《莫愁》,以及《莫愁》的智慧女性們,將人生智慧禪入我和眾多讀者的生命之旅,推動人生價值魔方的良性嬗變和科學運作。
(張柟,江蘇省委黨校教授、研究生導師,全國女性人才學會副理事長,江蘇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陸艾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