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常說,贍養案件也會有親情,離婚案件也會有舊情,鄰里糾紛也會有鄉情,欠款糾紛也會有友情,交通事故也會有同情。只要能喚起人間真情,恩恩怨怨就會煙消云散。
她,是江蘇靖江一名普通的基層法官,沒審過什么大案要案,卻是全國33萬法官學習的榜樣;法庭上,她是明辨是非、言辭犀利、一身正氣的威嚴法官;生活中,她是個愛看韓劇、喜歡讀書、練瑜伽、追求精致生活性情小女人。
她叫陳燕萍,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度中國十大法治人物、全國模范法官。
天理———基層法官的無字判決
作為一名基層法官,陳燕萍手中的法槌一個月敲不了幾下。更多的時候,她是用根植人們心里的法———天理,來化解鄉鄰們的矛盾。
幾張簡單的桌椅,圍成了曬谷場法庭。就在這里,45歲的江蘇省靖江市江陰園區人民法庭副庭長陳燕萍審理著一件贍養糾紛案。聽說陳法官要來開庭,鄉親們就像趕集一樣,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曬谷場。
盧老太有三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老大和老三出去當了上門女婿。1997年,三個兒子訂立養老協議,由老二繼承父母財產,承擔老人生活費用并料理后事。可去年,盧老太的老伴臨終前,老大將父親接回家中,并辦了喪事。老二覺得,既然老大爭著為父親辦喪事,那么母親也由他養老送終好了。老大則認為,作為長子,為父親辦喪事理所當然,至于母親仍然由老二贍養。
“老大已經為老二減輕了為父親送終的負擔,他為什么還會有意見呢?”這時,陳燕萍宣布開庭,在場議論的群眾立即安靜下來,都想看看陳法官怎么斷好這樁家務事。
陳燕萍說:“盧老大,你父親在時不贍養,死后你爭著開喪,現在又不贍養你母親,你到底什么意思?我知道你并不是為了孝敬父親,你們這里有老人的喪事由誰辦,就保佑誰子孫興旺的說法,是不是?”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紛紛指責老大,剛才還爭辯得臉紅脖子粗的老大,低下了頭。
此時,陳燕萍話鋒一轉,“盧老二,現在黨的惠農政策多好,你不去勤勞致富,光指望著祖先保佑?為了所謂的開喪,連老母親都不要了?還有天理嗎?”鄉親們也開始埋怨老二得理不讓人,拿母親當槍使。
這時,陳燕萍再一次發話了,“鄉親們哪,我們的一些舊思想、老習慣真的要改改了。現在大家生活條件都好了,三個兒子還能養不好一個老母親?我們都有老的時候,將來子孫這樣對待你們,你們又會怎樣呢?”一席話講得現場群眾再次紛紛議論起來。這時,三個兒子悄悄起身,攙扶著盧老太回家去了,曬谷場上響起陣陣掌聲。
對于陳燕萍來說,這樣的無字判決不計其數。
2004年5月2日,丁某向販賣豬崽為生的陳桂芳老人借了8萬元錢,并打了張借條。2007年7月,丁某還了5萬元,要走了那張借條,同時讓老人打了份“今已收到5萬元整”的收條,又補寫了一張欠款3萬元的借條。
之后,老人向丁某要錢,丁某避而不見,最后,扔出一句話:“你去告我。”
法庭上,老人出示了證據。按照老人的回憶,借條是2007年7月18日寫的,但落款時間卻是2004年5月2日。丁某出示的5萬元收條的落款時間倒是2007年7月18日。依照證據,丁某不欠錢。陳桂芳老人直跺腳:“我渾身長嘴也說不清了。”
憑著多年的辦案經驗,陳燕萍心里早有了底。但是,法律只相信證據。可這3萬元,對于一個靠販賣豬崽為生的花甲老人而言,不是個小數目。陳燕萍靈機一動,不動聲色地對丁某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現在有種儀器,可以從筆跡測算出書寫年份。不過,檢測費4000元,由說謊的一方支付。”
丁某愣了一會兒,主動要求調解,愿意補償老人3萬元。
國法———精致女人的千鈞法槌
一槌千鈞,法在民心,陳燕萍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法律的尊嚴。
1.56米的個子,齊腰的長發扎成長長的馬尾辮。這長長的馬尾辮,跟隨她在鄉間辦案15年。說話輕聲細語的她,總是面帶微笑,給人溫柔的感覺,人們都愿意敞開心扉和她聊天,聊到傷心處,陳燕萍也會陪著流淚。但陳燕萍也有“剛”的一面,那時候,她就像只憤怒的獅子。
澄靖園區的葉某自兒子成家后,因與兒媳不和,已連續7年被兒子張某辱罵甚至毆打。2006年10月的一天,葉某又遭兒子暴打,幸虧鄰居聞聲前來規勸,才沒有發生嚴重后果。
張某是村里出了名的忤逆子,親戚朋友聲討過他,村干部責備過他,可他依然我行我素。第一次開庭時,張某見法官是個瘦弱女子,便大搖大擺地往椅子上一坐。陳燕萍用冷峻而威嚴的目光看著張某:“請你們夫妻倆跟我走,我有話跟你們說。”張某愣了一下,站起身來,不情愿地跟著陳燕萍來到辦公室。
“你的生命是媽媽給的,做孩子的,怎么下得了這個手呢?……”陳燕萍從母愛談起,希望能說動張某。但沒等陳燕萍講完,張某便脫口而出:“可是她做媽媽的,居然……”
沒等張某繼續說,陳燕萍突然暴怒,雙手一拍桌子,站起來大聲吼道:“你毆打母親的行為已構成傷害罪,現在你母親不追究你的刑事責任,你就應當用感恩的心懇求她原諒!到現在你還不知悔改,你再敢毆打父母,法律絕不會放過你!”沒想到瘦弱的女法官這么“狠”,張某一下子怔住了。
此后的每次調解,張某再不敢小瞧陳燕萍,態度一次比一次誠懇。陳燕萍又做張某妻子的思想工作,最終將訴訟引向調解,張某當庭向父母認錯。
如今,張某定期給父母生活費,父親59歲生日那天,他還特地買了蛋糕送上門,把老夫妻倆感動得淚水漣漣。“陳法官這件事辦得好啊,救了我一家。”陳燕萍則平淡地說:“這不是我個人強悍,而是國家的法律。我要讓不孝順父母的人知道法律的威嚴。”
風里來雨里去,這個基層的女法官一直在成長。成長到為自己流淚越來越少,為當事人流淚越來越多,柔情和威嚴,慢慢構成她的“司法人格”;成長到瘦弱身體里釋放出的能量,有時可以驚人———在一次庭審現場,一個當事人突然拿出一把剪刀,在其他人還沒有察覺時,她冒著危險,從審判席上沖下來,撲過去一把抱住當事人,緊緊攥住了那把剪刀,阻止了一場流血事件的發生。
由于陳燕萍的“強硬”,她受到了一些當事人的誤解、謾罵甚至威脅。排遣心中的郁悶和委屈,陳燕萍有自己的“絕招”———忙里偷閑練瑜伽、練書法、看韓劇。她說,練瑜伽能保持身材;練書法能修身養性;看韓劇能放松心情,跟著劇情哭一哭,不良情緒也就發泄了。這些,都與“黑包公”的形象大相徑庭。
人情———鄰家大姐的法外真情
陳燕萍剛到法庭工作時,有幾次差點被當事人“轟下”審判席。
“被告在外給我放羊,我非常氣憤!”當事人說。
“他給你放羊,要報酬嗎?”陳燕萍問。
原告急了:“怎么,他放我的羊,還要我給他錢!”
陳燕萍不解地問:“不要報酬,你還告他?”
原告臉都漲紅了,大發脾氣:“你這法官,京腔洋調,辦啥子案!”
這時,一旁的書記員塞給她一張紙條:“放羊,就是造別人的謠言。”哦!陳燕萍恍然大悟,當即鄭重地向當事人道歉。
靖江是座移民城市,有五六種方言。作為基層法庭的法官,不懂方言,與當事人溝通起來就會出現困難,何談審案。打那以后,鹽城出生的陳燕萍就仔細琢磨起了靖江話,跟身邊人學,跟電視里的方言節目學。
會說方言,僅僅是第一步。實際辦案中陳燕萍發現,如果不接觸社會只照搬法律條文,很多案件就無法處理。陳燕萍非常重視當地的情理習慣和善良風俗,常常將它們巧妙地用于案件的調解,她的辦案方法甚至被總結為“陳燕萍工作法”。
李洪根和李洪軍兄弟,因贍養母親等事頻繁拌嘴,后來演變為互相毆打。在一次毆打中,弟媳誤打了大哥李洪根一個耳光。在當地農村,男人被女人打耳光,被認為是一件觸霉頭的事。因此,哥哥要求弟媳用豬、牛、羊的六只眼敬菩薩,同時還要放鞭炮去晦氣。對大哥的要求,李洪軍堅決不同意,兩家矛盾開始升級,沖突不斷,哥哥甚至在弟弟家必經之路上挖了個坑。村干部調解無效,甚至來了警察勸解都沒用。
陳燕萍先找到大哥李洪根做思想工作,明白了兄弟矛盾的根源是“男人被女人打耳光晦氣”的思想。
隨后,陳燕萍來到李洪軍家了解情況,得知弟弟李洪軍也想早點化解矛盾,只是苦于沒有合適的辦法。見狀,陳燕萍就和李洪軍說,“現在跟我到你大哥家,按我說的做。”同往的還有陳燕萍請的村干部和村里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洪根,我們跟洪軍談過,他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洪軍是特地來向你賠禮道歉的,兄弟間的事情沒必要鬧上法庭,讓人家笑話。你就不要拘泥禮數了,你提的那些要求我們已經不提倡了。今天,村干部在這里,幾個長輩也都來了,你不看僧面看佛面,讓洪軍給你斟杯茶,向你陪個不是。你看呢?”陳燕萍一席話入情入理,再加上來了那么多人,弟弟又親自端茶賠罪,李洪根心里那個結終于松開了。
“哎,不是什么大事,看大伙說的,洪軍,走,咱們現在就去把坑填起來,把訴訟撤掉。”說完,兄弟倆就扛著鐵鍬填坑去了。
后來,陳燕萍總結,農村有句俗話叫:“一代官司三代仇”。很多案件如果當庭判決,對法官倒是省心省力,但鄉親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可能就因為一件小事埋下心結,從此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反目成仇。老百姓很多時候爭的是一口氣,所以,化解心結比化解法律矛盾更為重要,這時候,調解就會比判決更有效。
她正是擅長運用群眾語言,掌握農村的鄉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如同親切的鄰家大姐一般,把很多看似不可調解的矛盾,瞬間春風化雨。
像這種徘徊在人情與法理之間的案子,陳燕萍經手過很多,幾乎件件成功化解。15年里,她辦理過3100多件案件,無一錯案,無一投訴,無一上訪,把每個案子辦成“鐵案”。而這3100多件案件中,有70%是調解結案的,婚姻家庭類案件的調解率超過90%。
她常說,贍養案件也會有親情,離婚案件也會有舊情,鄰里糾紛也會有鄉情,欠款糾紛也會有友情,交通事故也會有同情。這些“情”,就是她堅持調解的基礎所在,她覺得,只要能喚起人間真情,很多恩恩怨怨都會煙消云散。
中國有句古話“天理國法人情”,從三個層面規范古代官員的審判行為。這三者經常發生沖突,導致很多問題。而作為基層法官,陳燕萍是一個貫通三者的高手。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洪素珍 hongsuzhen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