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盛已近百年的坦克裝甲車輛家族里,活躍著一種非常特殊的坦克,那就是瑞典的S坦克。這種坦克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沒有“頭”——沒有炮塔,其特點在坦克家族中堪稱獨一無二,個性十足!
裝備緣起
俗語說,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對于坦克這種兵器也一樣,只有保證自己的生存才能發揚火力,消滅對手,在不損失火力的同時,同樣不能放棄防護力。那么,如何保證自己生存呢?人們想了好多辦法——改變外形、加裝防護裝甲、降低整體高度等等都被研制者們絞盡腦汁提出。S坦克就是有史第一種通過“砍頭”降低整體高度來提高生存能力的坦克。
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坦克都是通過俯仰或旋轉炮塔來進行瞄準和射擊的,而S坦克因為取消炮塔,是通過俯仰或旋轉車體進行瞄準和射擊的。這是s坦克與其它坦克的最大不同。瑞典之所以要研制這種另類的坦克,是因為:
首先,面臨蘇聯“東方集團”的嚴重地面攻擊威脅。雖然瑞典不是北約集團成員國,但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與瑞典相鄰,并擁有強大的地面力量。假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爆發,難免“殃及池魚”——“東方集團”西進入侵,瑞典首當其沖受到地面進攻力量的沖擊。所以,瑞典對發展地面進攻與防御力量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坦克則成為重點研發對象。1957年,瑞典的博福斯公司承擔了發展S坦克的任務,而S坦克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屬于瑞典研制的Strvl03系列坦克的一種,故得名。
其次,自然環境要求。坦克是一種在地面作戰的武器,依靠地面情況來生存和發揚火力。影響坦克生存與發揚火力的因素大致有兩點:一是地表情況。因為坦克重量大,對道路通行情況要求比較高,如遇到河流、湖泊、濕地等特殊地表情況,行動就會受到很大限制。二是地貌情況。因為坦克的對外觀察能力有限,地貌情況極大地影響到坦克作戰性能的發揮,在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貌情況下作戰性能是不一樣的。坦克最能發揚火力的地貌是丘陵,既可以保護坦克,減少受打擊的面積,還可以發揮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的優勢。而瑞典國內的河流、湖泊較多,北部地區遍布沼澤,同時地處北極圈附近,長期嚴寒,冰雪覆蓋,國內能支持重型武器通過的橋梁極少。以上諸因素迫使瑞典對坦克的戰術技術性能提出了自己的特殊要求:一是坦克身高要低,二是重量要輕。于是,無炮塔坦克成了瑞典軍事人員重點研發的對象。
總體布置
無炮塔S坦克總體布置獨特,火炮固定在車體前部中心線上,車內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前置,可對乘員起防護作用,中部是戰斗艙,車后部放置彈藥和自動裝填裝置。戰斗艙內3名乘員基本上位于同一高度,車長在戰斗艙的右側,居坦克最高點,駕駛員兼炮長在左側,其后面是機電員,兩人背靠背就坐。戰斗艙內車底板上開有安全門,車內無通話裝置。
此外,s坦克在車體前部裝甲板下方固定安裝有升降式推土鏟,依靠車體的俯仰進行推土等作業。
武器系統
主要武器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博福斯公司62倍口徑105毫米L74式加農炮,比英國L7A1炮的炮管長1.2米?;鹋谂c坦克車體剛性固定,炮管不會發生顫動。炮管中央裝有圓筒形抽氣裝置,無炮口制退器,炮管尾部有2個帶中央曲柄的立楔式炮閂。火炮瞄準是依靠車體的旋轉和俯仰實現的。
彈藥與自動裝彈裝置L74式加農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根據需要也可發射碎甲彈。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463米/秒,有效射程為2000米;榴彈初速為730米/秒,有效射程為5000米;碎甲彈初速為790米/秒。
尾部彈藥倉沿車中線分為兩部分,各有5×5個彈藥孔,通常右側彈架裝25發脫殼穿甲彈,左側最上一排裝5發煙幕彈,下面4排是20發榴彈。車體后裝甲板上開有補充裝彈門,2名乘員從車外補充裝滿彈藥只需5~10分鐘。
炮彈裝填采用液壓操縱自動裝彈機。駕駛員或車長按一下駕駛-射擊操縱裝置的裝填鈕,炮彈的固定卡爪自動松開,炮彈靠自重落到最下一層托彈槽上,送彈挺桿將其推到彈藥架中間的裝彈機上,然后裝彈機將彈藥舉到炮尾,由后邊的裝填滑塊推入炮膛。發射后的空藥筒由拋殼機從車體后部中央的排出口拋出車外。裝填結束,信號燈即亮。由于坦克采用固定式火炮,炮尾和彈藥間無相對運動,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均可迅速而準確地完成裝彈。整個裝置非常簡單,不易發生故障。裝彈機失靈時,由機電員人工裝彈。
由于自動裝彈機的使用,S坦克省去了1名裝填手,且可增加火炮射速。惟煙幕彈不能自動裝填,須由機電員人工裝填。最近瑞典已采用了以色列研制的M111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用以取代目前使用的脫殼穿甲彈。
輔助武器該坦克的輔助武器是3挺比利時的KSP58式7.62毫米多用途機槍,其中2挺并列機槍固定安裝在車體左側平臺上,與主炮交替使用,并可搖控,另1挺高射機槍裝在車長指揮塔左側,由車長操縱,也能在車內瞄準射擊。這些機槍發射北約通用槍彈,初速為800米/秒,有效射程為1200米,射速為700-800發/分。
在車長門兩側安裝有兩組煙幕彈發射器,每組有4具,口徑為80毫米。為在夜間進行目標照明,部分S坦克頂部安裝了兩架“萊蘭”照明彈發射器。
觀瞄裝置該坦克的炮長和駕駛員由一人兼任,駕駛員通過操縱駕駛一射擊裝置可以完成車輛駕駛及火炮瞄準、彈種選擇、射擊等動作,車長使用相似的駕駛一射擊裝置,但具有超越控制能力。此外,駕駛員艙蓋左邊裝有1個簡單的潛望鏡,車長有4個潛望鏡,機電員有2個潛望鏡,所有潛望鏡和瞄準鏡均有裝甲護罩。
防護系統
該坦克的戰場生存力較高,車體高度僅為1.9米,減少了中彈面積;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前置也增大了乘員防護力;此外,車體前上裝甲板傾角小,約30°(與水平面夾角),水平厚度增加兩倍以上。前上斜裝甲板上有許多水平的加強筋和備用履帶板,可提高抗穿甲彈能力。車內彈藥存放在車尾部,不易被直接擊中。動力艙內裝有兩套自動滅火系統,可從內部或外部控制。S坦克無三防裝置。
另類獨行
經過10余年的研發,這種坦克終于在1972年裝備部隊。其中,Strv103B型坦克成為瑞典陸軍的制式裝備,目前裝備有約650輛。
最后盤點S坦克另類特點:
一是身高低。僅1.9米左右(畢竟把腦袋取消了)。這種獨特的設計極大減少了車體受彈正面的面積,且降低了重量,從而大大提高了隱蔽性和機動性。這對于與蘇聯鐵甲洪流對抗來講,是有很大好處的。因為蘇聯坦克設計也是考慮到東歐平原的特殊地形情況,為了發揮隱蔽和增強防護,車體比較矮小。如果太“車高馬大”,對抗蘇軍“先天”吃虧。
二是自動裝彈。在戰場上,誰先發現對方,誰先發射,誰就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戰斗中,裝彈的速度顯得十分關鍵,誰裝彈速度快,誰就可能先開火,誰就有更多的生存希望。所以,瑞典的S坦克率先采用了自動裝彈機,炮彈能夠自動裝填,極大地提高了火炮發射速度。
三是采用了液壓懸掛裝置。S坦克是坦克家族中最早采取液壓懸掛裝置的,極大地提高了坦克的平穩性能,并可在射擊時調整車體的高度,改善了車輛的生存能力和射擊能力。當然,由于無炮塔,為了保證火炮射角,也必須在車體調整上下功夫。
四是轉向靈活。該型坦克可在2-4秒內原地轉向一周。這對于在戰場上及時捕捉目標是十分有利的,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
五是率先安裝了燃氣輪機。瑞典位于寒冷地區,發動機的啟動與加速受到很大限制。為此,瑞典軍事技術人員大膽采用燃氣輪機,便于低溫下啟動與加速,從而使坦克便于在嚴寒地帶的機動與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