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華夏戰爭史,奇謀迭出,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這樣的戰例往往預示著一個嶄新朝代的建立或一個暮氣沉沉王朝的中興。而作為歷史上最懦弱朝代代表的南宋,在與金國的對抗中一直是處處潰退,連皇帝都被金軍趕下了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南宋卻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將領,挽狂瀾于既倒,大家熟知的岳飛就是他們的代表。而1140年劉锜率南宋軍民在順昌(今安徽阜陽)取得的大捷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驕橫的金軍
1127年,金國滅亡北宋后,不斷派兵向江南侵擾,以趙構為首的南宋部隊被打得潰不成軍。1130年前后,在抗金名將宗澤、岳飛、韓世忠的奮勇抵抗下,金軍的數次南征均以失敗告終,兵力損失嚴重,急需時間補充兵力、調整部署。而恰在此時,一心求和的趙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南宋須割地、賠款、對金稱臣。當南宋朝廷慶賀和議成立、大肆封官晉爵之時,金軍經過一年的準備后,于1140年撕毀和議,再次南侵。
由于南宋上下均未料到此次金軍南侵,在戰略上未作任何布置,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多在南方處于半閑散狀態。因此,金軍此次南下異常順利,河南、陜西的防御部隊紛紛投降。金軍占領了河南全境后,矛頭直指安徽。金軍的統兵將領仍為歷次南侵的積極執行者——金國都元帥、越國王、太保、領行臺尚書省等職的完顏宗弼(即后世小說中的金兀術)。
此次金軍出兵15萬,兵分四路,戰線從東部的淮水下游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陜西。金國的戰略是趁南宋不備,傾全國之兵,攜雷霆之勢,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滅亡南宋。
自1130年起,金軍的數次南下失敗原因很多,總結起來有以下三條:
一、中原百姓心向宋朝,在金國占領區內多有義軍嘯聚山林,抗擊金軍。他們雖不敢與金軍主力作戰,但卻可破壞金軍的運糧隊和屯糧站等后勤保障體系(此時的金軍已經不像剛建國時不需后勤供應、以戰養戰的作戰模式,后勤對此時的金軍來說與宋軍同樣的重要),導致金軍在“大后方”大量駐軍把守,分散了兵力。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金國對中原占領區實行赤裸裸的掠奪政策,將大量的金銀、糧食、布帛以及抓來的平民運往東北、內蒙等地供金國貴族享樂。在這種鼠目寸光的戰略指導下,中原百姓徹底認識到了金人貪婪的掠奪本性,抗金義軍的處處涌現,使得金軍在南侵的路上步步艱辛。
二、自金建國以來,一直認為單憑武力即可滅亡宋朝。致使20多年來,金軍的數量越打越少,驍勇的老兵死傷殆盡,新補充的士兵普遍存在畏戰情緒,甚至出現假死以逃避出征的事件。如此的金軍與滅亡遼國和北宋時的金軍戰斗力有云泥之別。但金國的戰略方針并未因此有任何調整,失敗也成為了必然。
三、金軍不習慣江南河網密布、潮濕悶熱的天氣。金人自白山黑水處起兵,馬上戰力在當時冠絕環宇,且極能耐寒。但到了江南后,進軍路線被河網所阻,渡河時士兵又普遍出現暈船情況,導致進攻速度大大降低,給了宋軍部署防御的時機。且在作戰中由于水土不服,痢疾等傳染病在金軍中快速爆發,進一步降低了其戰斗力。
同仇敵愾的宋軍
1140年前,宋軍雖然也取得了幾場抗金戰役的勝利,有效地遏制了金軍南侵的勢頭,但總體實力仍然較金軍相差甚遠,兩軍的陣亡比例甚至一度達到1:20。因此,在戰場態勢上仍然是金軍攻而宋軍守。
由于宋軍中少有騎兵(多數騎兵均為北宋滅亡后,宗澤、岳飛等將領利用繳獲的金國戰馬臨時組建的),在中原地區與金軍騎兵對抗時,經常出現數萬步兵被數千甚至數百金軍騎兵一沖而垮的現象,潰敗的宋軍成為了金軍騎兵最好的靶子。宋軍對金軍畏之若虎,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順昌戰役時。
由于金國在占領區所采取的掠奪,甚至是屠城的政策,宋軍盡管心里害怕,但也知道失敗的后果。惟有據險而守才能保命,一旦城破,被金軍俘虜只能淪為奴隸,逃跑只能被追上殺死。因此,無論老幼、男女、軍民均能拋棄一切幻想,同仇敵愾與金軍作戰。
1140年5月,新任東京副留守兼節制軍馬的劉鑄,率5千八字軍(原為太行山區的義軍,因臉上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而得名)趕往開封赴任,由水路抵達順昌時,傳來了金軍攻陷東京開封的消息。3天后,陳州(今河南淮陽)也被攻陷,離陳州150公里的順昌成了抗金的前沿陣地。
劉鑄軍進入順昌城后,得到了順昌府官民的有力配合。劉鑄見城中糧草充足,還備有許多毒藥(南宋抗金的化學武器),決心誓死保衛順昌。為表決心,他下令鑿沉來時乘坐的船只,將自己的家眷搬到廟里,在門口堆滿干柴,囑咐守衛的士兵,萬一城破即放火燒死他的全家。順昌軍民見主將如此決絕,均再無二心。
劉鑄命軍隊將居住在順昌城外的5千余戶平民遷往城中,并放火燒毀了城外的民居,以防被金軍利用,做攻城器械;將城內的廢車、房屋等物拆毀以加固城墻,在加固時多設用于觀察與射箭的望孔;派出大量本地人偵察金軍的動向。順昌城內一時間“男子備戰守,婦人礪刀劍”。
趁夜劫營與主動防御
5月25日,金軍前鋒進逼順昌城郊,早有準備的宋軍伏兵活捉了兩名金軍探子(這兩位怎么看都像是給宋軍報信的)。經審問得知,金軍前鋒在距城15公里的白沙渦一帶安營。劉锜認為金軍此前進軍過快,士兵必定疲憊,加上一路南下未遇像樣的抵抗,是夜必定疏于防范,便派兵1千余人趁夜劫營。金軍營寨果然防備疏松,被宋軍攻人中軍,直殺到天亮,金軍大敗。殘兵逃到都統葛王完顏褒處報告了戰況,金軍主力迅速向順昌集結。
29日,3萬金軍包圍了順昌城,并立即強攻,雙方展開遠距離對攻。金軍的弓多為硬弓,拉力約一石半(180斤),射程150米左右,比宋軍使用的弓射程遠很多。但順昌城內配備有許多的床弩,每臺床弩上有弓2-4張,需用5-7人才可絞動。在對付輕步兵時,可在弓弦上安裝網兜,兜內放箭數十枝,稱為“寒鴉箭”,射出后成15度角覆蓋前方300米的范圍,是守城的絕佳利器。此次戰役中床弩大顯神威,在金軍還未進入射程時就將其重刨,順昌城前200米內鋪滿了金軍士兵的尸體。完顏褒見己方死傷過重,便下令撤軍,劉锜抓住戰機,乘勢以步兵出擊,銜尾追殺,金軍從撤退演變成潰退,倉惶渡穎水逃命,溺死者甚眾。此役宋軍托堅城之便、床弩之利打退金軍,更為難得的是,宋軍并不一味死守,而是根據戰場形勢主動出擊,用步兵打出了騎兵的效果,可謂戰爭史上的經典。
30日,另一路金軍增援順昌,在距城10里的東村處扎營。劉锜故技重施,再次趁夜劫營。是夜正值雷雨天氣,宋軍摸進金軍大營后趁閃電的光亮暴起沖殺,閃電過后又都伏在地上隱蔽,導致金軍發現不了敵人,由于過于恐慌,反而自相殘殺。天明時分,宋軍撤出戰斗,被折磨了一夜的金軍已無力再戰,只得撤退。
用間示弱與毒攻擾敵
在開封坐鎮的完顏宗弼得知順昌失利的消息后,親率10萬大軍殺來,6月7日到達穎水北岸。完顏宗弼對手下說:“我十萬健兒,可憑靴尖就能踢倒順昌城墻,后天的早飯我要在順昌府衙內吃!”此時的劉鑄再出妙著,派人假扮斥候,被金軍俘虜后散布宋軍主將貪財好色、貪圖安樂、無所作為的假情報,完顏宗弼深信不疑(這倒不能怪他,南宋官員大多如此,讓他碰上個猛的,只能說是人品問題了)。于是拋棄攻城器械等輜重,輕裝前進,9日便對順昌城發起總攻。順昌的城墻雖然不高,但其上碉壘林立,在遠處看,床弩箭頭的寒光已經連成了一片。金軍經過半日的強攻,死傷萬余人,而順昌城依然屹立。就連完顏宗弼的撒手锏——“鐵浮屠”也被宋軍床弩射出的“一槍三劍箭”(以木為桿,鐵片為翎,箭頭為實心鐵簇,說是箭,其實就是標槍,可射570米遠)貫穿身體后釘在地上。
首戰失利后,完顏宗弼只好下令暫退。此時金軍遠道而來,中間沒有休息便直接攻城,加上正值夏天(文中的6月9日為農歷),士兵身上的甲胄被太陽烤得火熱,宛如蒸籠,一上午的激戰和炎熱已經榨干了金軍最后的士氣。而宋軍在城內卻可輪番休息,城中婦人大量熬制解暑湯為奮戰在第一線的士兵祛暑解渴,戰斗力始終保持旺盛。劉锜見金軍停止進攻,便率軍主動出擊,攻擊點正是完顏宗弼的中軍大帳。由于毫無準備,加上疲憊交加,金軍最精銳的3千騎兵被宋軍擊潰,劉锜見金軍兩翼騎兵有左右包抄的態勢,便下令收兵,宋軍安然退回城內。這一戰,金軍的士氣徹底跌入谷底,連最精銳的完顏宗弼親自率領的騎兵都被宋軍擊敗,這仗還如何打?
在兩日前,劉鑄便將城中存放的毒藥盡數撒到城外的河流和草地上,此時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金軍在悶熱與疲憊下大量飲用穎河之水,馬匹也將附近的幾片草地啃光。不久便腹痛如絞,中毒病倒者無數。劉锜又乘夏日午時最熱的天氣,將軍隊分成數百人的多個小隊,出城擾敵,直至次日天亮。致使金軍自9日清晨總攻發起后一直得不到休息。
10~11日期間,金軍雖數次組織強攻,但均被彈藥充足的宋軍擊退,一旦金軍撤退,宋軍必定隨后掩殺;如果金軍派騎兵兩翼包抄,出擊的宋軍便率先撤回城中,并以箭雨攻擊包抄來的金軍。如此往復多次。
12日,完顏宗弼見金軍已損失3萬余人,且還有萬余人因中毒而失去戰斗力,只好下令全軍撤回開封。劉锜率軍再次追殺,斬首5千余級,繳獲糧草、兵器無數,至此順昌抗金之戰全面勝利。
哀兵何以必勝
順昌抗金之戰之所以能夠勝利,宋軍的哀兵本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前動員:劉鑄在金軍到來前便將船只鑿沉,將家眷圍于廟內隨時準備“自焚”,如此的決心激發了全城軍民誓死抗金的勇氣。再加上金軍歷次屠城的劣行,已經將宋人逼到了絕地。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順昌軍民爆發的力量是空前的,不僅使5千宋軍擋住了10萬金軍的進攻,還殺敵3萬5千余人。更重要的是,他們用操持農具的雙手阻止了金軍滅亡南宋的大戰略,以此而論,順昌不愧“南宋第一城”的美譽。
反觀金軍,由于總體戰略的錯誤,導致未開戰前順昌城在金軍眼里不過是南侵道路上的一個符號罷了。直到完顏宗弼率軍到來前,金軍一直過于輕視順昌城的戰略地位,導致了后續戰術錯誤頻頻。
戰術偵察:宋軍由于是本土作戰,多有對地理熟悉的斥侯偵察敵軍的動向,劉锜后來的多次趁夜偷襲都有賴于戰時情報的搜集。而金軍不僅對地理陌生,判斷不出宋軍可能采取的偷襲行動,對敵軍將領更是一無所知,竟然被間諜糊弄得五迷三道,此誠為完顏宗弼領軍以來最大的敗筆。
戰時謀略:劉锜在此戰中幾乎算準了金軍所有的行動步驟。自雙方接觸到金軍敗回開封,金軍的每個行動幾乎都是為宋軍作配角和屠殺的對象。偷襲劫營、下毒用間、防守反擊,宋軍積小勝而得終成,在中國戰史中堪稱典范之戰。金軍由于戰略思想錯誤,導致在戰時出現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戰法”,先是幾千人的前鋒部隊,再是3萬人的主力部隊,最后是10萬人的精銳之師。如果金軍在開戰伊始便投入主力部隊,并攜帶足夠的攻城器械,那么順昌之戰的結果恐怕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裝備較量:順昌城內糧草充足,更有眾多的床弩和足夠的箭矢,這是宋軍勝利的另一個保障。宋軍的床弩既可散射以對付集團沖鋒的輕步兵,也可單發以突破重步兵的鎧甲,且上弦時使用絞車,利用滑輪組原理,人員不容易疲累,而且速度很快,是可持續使用的重火力(當時床弩的作用類似于一戰中馬恩河戰場上的機槍)。雖然移動緩慢,但在順昌之戰中該弱點并未暴露出來。金軍卻被南侵開始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拋棄了攻城器械,只憑完顏宗弼的王牌“鐵浮屠”便想打下堅城,實屬不智。自宋建國以來,中華大地上的戰爭已進入冷兵器巔峰時期,甚至已出現了小型火炮的雛形。此時的武器裝備雖然還很少有借助熱化學能發射的,但借助絞車、杠桿等將動能積累為勢能,且結構精巧的武器已經是層出不窮了。而宋人由于不習野戰,因此極為重視守城武器的研發。床弩便是在北宋初年便已成型的成熟武器,發展到南宋時更是添加了諸多的配件(如弦上掛網兜、“寒鴉箭”等),實為冷兵器戰場上的“大殺器”。金軍向來只注重單兵素質和機動力,對士兵防護并未仔細研究,其“鐵浮屠”也是在借鑒中原歷代裝甲防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以說全無創新。在遇到誓死抵抗的宋軍和威力巨大的床弩后便完全暴露了其防護性能差的缺點。金軍的這個缺點在不久后便成了將他們送入無盡深淵的動因,因為他們碰上了比他們更加彪悍的蒙古人。
順昌城的戰火早已隨風而逝,交戰雙方均被強大的蒙古帝國所滅,成了名副其實的難兄難弟。在我們感嘆歷史的幽默與殘酷時,也體會到戰場上形勢的反復無常。在戰前,不管是劉锜還是完顏宗弼恐怕都無法想到會是如此結果吧!此戰宋軍勝利的最大依靠不是床弩,不是順昌城墻,不是悶熱的天氣,更不是驕狂的敵軍,而是眾志成城的抗敵決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是主動出擊的智慧,是華夏民族為了生存而不屈不撓的血性。
哀兵必勝!
鏈接:
劉锜在順昌抗金時,一日他在城頭巡視,發現一士兵枕著枕頭呼呼大睡,知道士兵們連日激戰,不忍叫醒,想從他旁邊繞過,卻看見這個士兵睡著睡著啃起了枕頭。劉锜很是奇怪,叫醒他問個究竟。原來這個士兵是臨近村的義軍,他爹怕他打仗挨餓,便給他蒸了兩個當地小吃枕頭饃,讓他餓了就啃兩口,困了就枕著睡。劉锜一看此物竟可一物兩用,便讓順昌城內百姓人量制作,凡在城頭作戰士兵每人每天一個。新奇的食物與奇怪的用法調劑了士兵們作戰的緊張心理,為順昌大捷出了一份力。至今,枕頭饃仍為阜陽特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