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戰列艦,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德國的“俾斯麥”級、美國的“衣阿華”級以及日本的畸形戰艦“大和”級。這些戰艦或者浴血于超過己方幾倍兵力的同級戰艦戰斗,上層建筑被削平后無奈自沉于法國外海;或者輝煌的接受戰敗國的投降后發現威風不再,只能被超級大國發明了個新名詞“封存”;或者憋屈到被無數在它看來小如蒼蠅的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炸沉而毫無還手之力……可謂道盡了二戰前后戰列艦由盛而衰的落寞與不甘。也正因為如此,現在我們提到戰列艦多是以批判的視角來審視18~19世紀海上戰略“大艦巨炮”主義的先天缺陷和后天瘋狂。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是一戰前英國推出的“超級無畏艦”的首級艦。它從誕生的那一天就注定要伴隨著軍備競賽;面對新理念、新裝備的沖擊和敵人融化鋼鐵的炮火以及大洋深處凍徹心扉的海水走完它漫長的32年的一生。在我們對它的5艘同級艦進行技術分析的時候,總能感覺到不同于“明星”戰列艦的地方,這個不同點使它雖然磕磕絆絆、傷痕累累,但堅持著從一戰的爆發走到了二戰的勝利。這個不同點也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現役裝備華麗性能背后的普遍規律。僅從這一點來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當得起“明星”二字,不愧為老牌海軍強國高瞻遠矚戰略思想與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的代表。
超級無畏戰列艦
1905年,英國海軍開始建造“無畏”號戰列艦,拉開了列強為爭霸海上進行的軍備競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共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3艘,德國則有52艘。
1912年英、德海軍之間建造無畏艦的軍備競賽進入狂熱狀態,英國人聲稱德國每建造一艘主力艦英國就將造2艘作為回應。傳聞德國正計劃建造裝有更大口徑主炮和更厚裝甲防護的無畏艦,盡管英國憑借其廣闊的殖民地、優秀的制造工藝領先德國,但幅度并沒有拉開到不可彌補的地步。因此,英國提出了建造超級無畏艦的計劃,在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的鼓動下,英國決定在超級無畏艦“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安裝381毫米口徑主炮取代原先的343毫米口徑主炮。出于保密原因該炮被稱為356毫米炮。
為了趕進度,381毫米主炮的試制與制造同時進行,幸好火炮性能良好得以及時裝艦,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出當時的英國不僅制造工藝優秀,而且具備了相當的技術前瞻性積累。由于主炮重量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麗莎白女王”級比英國海軍之前建造的戰列艦減少了1座主炮炮塔。4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在艦體前后對稱,采用背負式布局,各布置2座。減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數量所節省下來的艦體空間和裝甲重量,用來加強動力系統,提高防御裝甲的厚度。“伊麗莎白女王”級是英國首批全部以燃油鍋爐為動力的戰列艦,這種動力配置不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補給也十分方便,其最高航速已經接近英國海軍早期建造的戰列巡洋艦,因此被稱為“高速戰列艦”。防護方面重點增強要害部位的裝甲。“伊麗莎白女王”級采用長艏樓船型,14門152毫米口徑副炮安裝在艏樓旁邊和艦體后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無論是火力、航速還是裝甲都比之前建造的“無畏”級戰列艦有顯著的提高,整體作戰能力是無畏艦的2.5倍。
1915年,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服役后,各海軍強國紛紛建造自己的超無畏艦,它們是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開啟了在當時人類掌控的技術條件下通向“大艦巨炮”巔峰的大門,此后的日本“大和”級、美國的“衣阿華”級以及德國的“俾斯麥”級都深深的烙印下超無畏艦的影子。
日德蘭海戰中的“伊麗莎白女王”級
“伊麗莎白女王”級共建造了5艘:“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伊麗莎白女王”號被派往地中海支援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的戰役。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該級4艘艦(當時“伊麗莎白女王”號正在船廠維修)被編成第5戰列艦分隊(“巴勒姆”號充當旗艦),支援擔任前衛的戰列巡洋艦分隊。1916年5月31日傍晚,英德海軍的日德蘭海戰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由于英艦隊急功冒進,導致第5戰列艦分隊在沒看清信號旗的情況下掉隊了十多海里,少了這4艘威力巨大的戰列艦,使得英德戰列艦對比從原來的10∶5下降到6∶5。再加上德國海軍精準無比的操炮技術與性能優異的穿甲彈,在19公里外雙方展開的炮戰對轟中,僅裝備著279毫米和305毫米主炮的德國戰列艦第一輪炮擊就命中了英主力艦隊。在短短幾十分鐘內,英戰列巡洋艦2沉1傷,而德軍只損失了2艘小型驅逐艦。
這時,掉隊的第5戰列艦分隊趕到,分隊指揮官海軍少將埃文·托馬斯立即下令加入英軍主力編隊,用381毫米主炮對18公里外的德艦隊開火。“巴勒姆”號命中“馮·德·坦恩”號,“勇士”號猛攻“毛奇”號。第5戰列艦分艦隊極大的改變了戰場局勢:此前德軍平均命中英軍4彈己方才被擊中1彈,但在第5分艦隊趕到后“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分別被命中2彈,德軍的還擊只擊中“巴勒姆”號一次。
然而,由于第5分艦隊再次未能收到主力艦隊的信號,導致英主力艦隊撤退時第5艦隊仍高速向德艦隊沖擊,并立即陷入與德軍公海艦隊死戰的局面。堅持了17分鐘后,第5分艦隊旗艦“巴勒姆”號轉向,其它戰列艦依次跟進,撤出戰場。在此次海戰中,第5分艦隊的4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除“勇士”號外全部受傷。其中,“馬來亞”號右舷的副炮位被擊中,由于該處裝甲較薄,引起彈藥庫火災;“厭戰”號因操舵裝置失靈掉隊,遭到德國艦隊集中攻擊而被重創。日德蘭海戰后的1916年11月“伊麗莎白女王”號接替“鐵公爵”號成為英國海軍大洋艦隊旗艦。
現代化改裝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
第一次改裝各艦依次從1924年開始至1933年結束,改裝內容包括:
一、艦體兩舷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提高艦體水下防御能力同時提供了額外的浮力。此項改裝是由于日德蘭海戰后德國海軍看到了潛艇對戰列艦的巨大威脅,并提出了“無限制潛艇戰”這一戰略,第一次將潛艇作戰提高到國家海洋戰略的高度。為了應對德軍潛艇的威脅,“伊麗莎白女王”級不得不在損失速度的前提下安裝水下防魚雷凸出隔艙。
二、將前煙囪向后曲折與后煙囪合并成一體,減少前煙囪靠近艦橋、桅樓給作戰指揮帶來影響。在日德蘭海戰中第5分艦隊連續2次未發現主力艦隊的信號與艦橋和桅樓被煙囪中排出的煙霧阻擋視線有很大關系,這項改裝基本解決了艦與艦之間通信的阻隔。同時在前部三腳桅擴建桅樓與艦橋設施,也是為了更好的與其它艦只保持通信,可以說經過這2項改裝后,“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均初步具備了艦隊旗艦的資格。
三、安裝高射炮,加裝水上飛機。自一戰中水上飛機加入海戰后,雙方主炮對轟的技術流程發生了一些細微的改變:從原來的瞭望手在桅樓觀察己方主炮的彈著點改為由搭載在戰列艦上的水上飛機飛到敵艦隊上空,近距離觀察彈著點,并用無線電修正己方主炮的射擊參數。這一方式比起在桅樓上觀察精度高出許多,很快被各國海軍所采用。因此“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戰后也加裝了水上飛機。有攻必有守,為了扼制敵方偵查機在自己艦隊上空觀察,戰列艦第一次將防空武器安裝在它無比龐大的艦體上,與381毫米主炮相比,40毫米的防空炮更像是“土豆旁的豆芽菜”,但正是這“豆芽菜”在以后的海戰中保住了戰列艦的生存空間。
該級4艘艦(“巴勒姆”號除外)第二次大規模改裝依次從1934年開始至1941年。其中“厭戰”號、“勇士”號、“伊麗莎白女王”號的現代化改裝進行的比較徹底:
一、在艦體舯部加裝水上飛機機庫和彈射器以及加強防空火力。以前的艦載水上飛機都是露天停放,遇到暴風雨時極易受損。在起飛前先要用吊車將其吊入海中,再從海面上起飛。如果突然遇敵,水上飛機根本來不及起飛,或起飛后來不及飛到敵艦隊上空(二戰前的水上飛機飛行20公里至少需要10分鐘左右)炮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了。因此,誰先把水上飛機投放到敵艦上空,誰的主炮就能打得更準。
而憑借美國的《租借法案》,在二戰初期疲態盡顯的英國終于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援助,這其中就包括了眾多的艦載防空武器。英國海軍將50門20毫米美制Oerlikons高射炮和16座4聯裝Lewis機槍塔加裝在“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上,大大提高了它的防空能力,這一能力也使得“伊麗莎白女王”這級誕生在一戰前的戰列艦在二戰的戰場上仍能繼續使用,并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厭戰”號與“勇士”號的防空武器改裝也大體類似(具體數據參照“性能諸元”表)。
二、換裝新型鍋爐、主機,改用新式煙囪;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針對隨著主炮仰角增大,炮彈下落角度加大以及空中轟炸的威脅,加強水平裝甲;改建大型箱形艦橋。改裝工程實施較晚的“勇士”號、“伊麗莎白女王”號還拆除舊式152毫米口徑副炮改裝新型高平兩用火炮。由于水上飛機校準彈著點以及火控雷達的影響,主炮的射程不再受瞭望手的探測距離限制,所以加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成了決定戰列艦海戰的又一新亮點。將副炮改為高平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戰艦防空能力,加大的箱形劍橋為安裝搜索與火控雷達提供了便利。
三、加裝了對空、對海搜索雷達以及火控雷達。此項改裝使該級艦初步具備了先敵發現、先敵開火、首發命中的能力。尤其是火控雷達,不僅可以比艦載偵察機更精確的判斷彈著點,更可以在第一時間向主炮提供射擊修正數據。
在二戰中,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無論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上均遠超“伊麗莎白女王”級,但無論是與戰列艦的對決中,還是被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的圍殺中均沒有上佳表現,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其沒有裝備雷達系統。其460毫米主炮盡管威力巨大,但射擊精度由于沒有火控雷達的校正一直很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伊麗莎白女王”級的第二次改裝中,增加雷達系統是其最大的亮點,也是“厭戰”號在二戰戰場上屢立奇功的原因之一。
好戰的“厭戰”號
作為“伊麗莎白女王”級的2號艦,在日德蘭海戰中表現頗為糟糕,由于其操舵裝置失靈,陷入德軍的包圍圈。雖最終突圍,但身中15發主炮炮彈,重傷后前往羅塞斯修理。之后又發生了2起艦船相撞事故,第1次與“勇敢”號相撞,受損嚴重。1937年3月第二次改裝完成后作為地中海艦隊的旗艦。
1940年4月10日,挪威戰役中的納爾維克海戰中英國艦隊終于迎來了轉機。同日德蘭海戰類似,戰斗開始時英國艦隊處于明顯劣勢,損失慘重。而“厭戰”號的加入不僅挽回了敗局,還重創了德國艦隊。
4月13日,英軍的一個驅逐艦編隊(9艘驅逐艦),在“厭戰”號的率領下,進入烏夫特峽灣與德艦隊(8艘驅逐艦和1艘潛艇)決戰。德軍軍艦缺乏彈藥和燃料,結果U-64潛艇被“厭戰”號上的水上飛機擊沉。這是二戰中第一次U型潛艇被飛機擊沉。德軍“伯恩德·馮·阿尼姆”號、“埃里希·吉澤”號、“沃爾夫岡·岑克爾”號、“漢斯·呂德曼”號被“厭戰”號重創,其它德軍驅逐艦全部被擊沉。這4艘被重創的驅逐艦勉強開到岸邊擱淺,為避免被俘,德軍將其鑿沉。
這是“厭戰”號走出陰霾的第一次勝利,盡管僅僅是殲滅了德軍的一只驅逐艦分艦隊,但卻為它以后的一連串勝利開了個好頭,極大的鼓舞了艦上士兵的士氣,同時又一次證明了戰列艦在當時的海上霸主地位。
1940年7月9日,卡拉布里亞海戰中,“厭戰”號作為B艦隊的旗艦,由海軍中將坎寧安指揮。這次的任務是護送運輸船隊前往馬耳他,但在途中遭遇了已經與英國開戰的意大利艦隊。
15點59分,意大利戰列艦“朱里奧·愷撒”號(“加富爾伯爵”級)的一次齊射落在“厭戰”號船艏約360米處,英國艦隊的處境變得極其危險。但就在同時,“厭戰”號的一發381毫米穿甲彈命中“朱里奧·愷撒”號的艉甲板,此時雙方距離在24公里以上,是戰列艦運動中交戰最遠命中記錄。可惜炮彈沒有爆炸,但巨大的撞擊力引爆了艉甲板下面的37mm高射炮彈藥庫。爆炸造成的煙霧被吸入引擎室,結果8臺鍋爐中的4臺停止工作,導致“朱里奧·愷撒”號的速度在2分鐘內由25節下降到18節。同時,船上的電力也一度中斷30秒。這次命中還造成大約20人死亡,多人受傷。
由于誰都沒有想到會在如此遠距離命中目標,因此“厭戰”號并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遵循之前的命令再次轉向,以便身后的“馬來亞”號和“君權”號戰列艦能夠趕上來加入戰斗。這次轉向使得“厭戰”號損失了速度,再也無法追擊“朱里奧·愷撒”號了。
16點01分,盡管“朱里奧·愷撒”號的戰斗力沒有大的損失,2臺鍋爐又恢復了運轉,速度恢復到22節。但2艘意大利戰列艦仍在驅逐艦釋放的煙幕掩護下撤出戰斗。這次戰斗讓“厭戰”號的官兵們有種 “上帝就在我們中間”的感覺,在24公里以外對運動目標的命中與其說是英國海軍官兵技術過硬,還不如說是“厭戰”號的運氣太好了,雖然那枚炮彈沒有爆炸,但能打破這個世界紀錄對“厭戰”號的官兵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獎勵。
此后,“厭戰”號轉戰二戰各處戰場:
1941年3月28日,在馬塔潘角海戰中,與“勇敢”號、“巴勒姆”號和數艘驅逐艦在夜戰中擊沉了意大利3艘重巡洋艦。
1941年5月22日在克里特島戰役中,被一枚225公斤炸彈擊中,嚴重受損。但它一直堅持戰斗到5月24日才返回到亞歷山大港進行臨時維修。在港內又被一枚450公斤近失彈擊中。
1942年1月加入英國皇家海軍東方艦隊,作為旗艦在印度洋與日本海軍作戰。
1943年4月17日回到地中海艦隊,參加代號“愛斯基摩人”的西西里島登陸作戰。
1943年9月10日護送投降的意大利艦隊到馬耳他島。
1943年9月16日在薩勒莫登陸戰役中,被3枚德軍的無線電制導滑翔炸彈擊中,嚴重受損,在馬耳他島臨時維修。
1944年6月帶傷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
1944年11月參與炮轟布雷斯特、勒阿佛爾、瓦爾赫倫等地的作戰。
1946年退役。
1947年3月12日從樸斯茅斯拖往拆解地途中,拖纜崩斷在康沃爾海岸漂浮多日后擱淺。
1947年至1956年就地解體。
這艘二戰期間轉戰大西洋、太平洋的功勛戰列艦在擊沉3艘重巡洋艦、1艘潛艇,擊傷4艘驅逐艦,參加了3次登陸作戰及1次對岸攻擊戰役,3次嚴重負傷,2次現代化改裝后,仿佛仍不愿離開戰場,在前往船廠解體的途中還要掙脫纜繩擱淺。3次嚴重負傷的攻擊均來自天空,可見盡管“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2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近百門防空火炮,空中的威脅卻使得這艘二戰中英國最勇猛的戰列艦幾乎有一半時間躺在船臺上搶修。
不死的原因
二戰結束后,由于航空母艦的替代,各國的戰列艦紛紛被出售解體,此時很多人才意識到,這些僅服役五六年、耗費巨資建造的龐然大物并沒有為建造國海軍帶來多少實質性的戰果,反而成為敵對國海軍打擊的重點與士兵晉升的階梯。而整體表現一直“中庸”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其中的4艘卻能服役長達32年之久(“巴勒姆”號于1941年11月25日被德國U331號潛艇發射的3枚魚雷擊中,傾覆沉沒過程中發生爆炸,861人陣亡),經歷2次大戰仍馳騁沙場,原因何在?
該艦的火力、防護與機動性在二戰剛開始時便已經落伍,只不過當時的英國實在無力再建造新型戰列艦,且丘吉爾也早就意識到航母時代的到來,所以才有了該艦的第二次現代化改裝,但這個無奈之舉卻將“厭戰”號推上了輝煌的巔峰。
這并非巧合,該級艦能服役到二戰結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性能均衡以及相對優勢的大環境。
最短的一塊板決定了水桶的蓄水量,這個現代企業管理中經常使用的理念同樣適用于“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首先,它不像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那樣只注重火力而忽略防護。“胡德”號那可憐的38毫米甲板裝甲被德軍“俾斯麥”號380毫米穿甲彈輕易撕裂,主炮彈藥庫爆炸使得艦體斷裂迅速下沉。反觀“伊麗莎白女王”級,甲板裝甲厚度為63.5~127毫米,遭遇到的類似攻擊比比皆是,但除了“巴勒姆”號外,其余均能返回船廠修理。不俗的防護性能是該級艦傷而不沉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它不像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那樣孤立無援。在丹麥海峽海戰中擊沉“胡德”號后,“俾斯麥”就陷入了英國艦隊的包圍圈中,“俾斯麥”號抵擋住了90發英國戰列艦主炮炮彈和310發其它炮彈的直接命中(只有4發擊穿其主裝甲帶),同時承受了6~8枚各型魚雷的打擊。在自行打開通海閥2小時后沉沒。其強大的威力和防護性能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丘吉爾譽為“造艦史上的杰作”。在整個二戰時期,英國與德國的戰列艦對比一直保持著3∶1的比例,在局部戰場上甚至達到了5∶1。盡管“俾斯麥”號比“伊麗莎白女王”級性能優秀很多,但面對如此大的兵力差距,也已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