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中國的歷史,我們常會看到一個名字——潼關。潼關以其險要的地理優勢,成為中國古代長安的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在這里曾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幾乎每一次重要的戰役都改寫了歷史,改變了歷朝歷代的命運。
渭水千里,蜿蜒東流,匯甘、寧、陜三地之水,在潼關融入黃河。河水日夜不息,潼關見證著這一壯觀;歲月悠悠而過,為其鍍上了渾厚的歷史古色。
三戰之地
潼關以潼水而得名。《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關口和縣名。潼關縣地處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之處的關中平原東端,堪稱陜、晉、豫三省的“金三角”,它東與河南靈寶市毗鄰,西連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瀕黃河、渭河,是陜西的東大門,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說。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并同時廢棄函谷關。據載:“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建安時改山路于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其建筑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從其遺跡看,東起原望溝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地勢平坦而廣闊。南北朝時,北周孝閔帝宇文覺打敗東魏大將竇泰的戰斗發生在這里。孝閔帝取勝后,改潼關為“潼谷關”。611年,隋煬帝將潼關遷于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今港口鎮禁溝口附近);691年,唐政府再次遷關,移近黃河(今港口鎮的舊城址);明朝時,潼關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
潼關地勢高亢,形險勢阻,崖絕谷深,自古只憑一條關道貫通東西,為出陜入豫之咽喉。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撲華岳。潼關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居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隔河與風陵渡(處于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相對,扼控要沖,束禁東西通衢,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故而有“潼關固則全秦固”之說。古人曾慨嘆:“人間路止潼關險!”《春秋傳》評價潼關:“秦有潼關,蜀有劍閣,皆國之門戶。”《山海關志》贊譽潼關:“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道:“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
潼關歷代為三戰(即可守、可攻、可戰)之地。僅就有史可考者,就有數十次,直到今天,潼關縣仍有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遠在戰國末期諸侯聯兵仰關攻秦,秦人卻開關迎敵,九國之師,逡巡逃遁而不敢進;近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日寇侵華,陷洛陽,過陜縣,直抵靈寶十二河,距潼關僅約10公里,望關生畏而潰退,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屬絕無僅有。潼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關古渡古戰場,這些歷史遺存,向人們訴說著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
昔日戰場
211年,曹操為攻打劉備而先除掉了西涼(今甘肅一帶)太守馬騰,馬騰之子馬超與其異姓兄弟韓遂起兵攻曹。西涼兵作戰英勇,以破竹之勢,不用幾天便攻下了長安。曹操忙命曹洪、徐晃帶兵助鐘繇守潼關。馬超每日在關下痛罵曹軍膽小如鼠,曹洪幾次想出戰都被鐘繇等攔住。第9天,曹洪見馬超的士兵在草地上或坐或躺,終于按捺不住,引兵沖下關去,不料伏兵四起,曹洪大敗而逃,潼關被馬超占領。
曹操逃到黃河西岸后,迅速占據有利地形,沿河向南用大車和木頭圍成一條甬道,將糧食和輜重源源不斷地運往渭水北岸,準備南渡渭水。這樣一來,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迫使韓遂、馬超他們放棄潼關天險,把防線退縮到渭水南岸的渭口。韓遂、馬超終被曹操設計打敗。
南北朝時期,潼關又發生了一次東魏攻西魏的大戰。537年12月,東魏丞相高歡督三路軍進攻西魏,命司徒高敖曹攻上洛(今陜西商縣),大都督竇泰攻潼關,高歡則親自率軍進攻蒲阪(今山西永濟西)。次年1月,高歡率領的東魏軍在黃河造3座浮橋,準備渡河。當時,西魏丞相宇文泰領兵駐屯廣陽(今陜西臨潼東北)。他認為,高歡軍架橋,做出要渡河的樣子,是為牽制西魏軍,以掩護竇泰軍乘虛西入潼關。竇泰是高歡的得力干將,打過多次勝仗,若先擊敗竇泰,高歡自會退軍。宇文泰手下的將領則認為,高歡在近處,竇泰在遠處,舍近而擊遠,一旦失利,后悔莫及,不如分兵抵御。
眾將領的反對令宇文泰不敢輕舉妄動,他當即返回長安征詢執事郎中宇文深的意見,沒想到宇文深的意見與他不謀而合。宇文泰有了主意,回到軍中后,即揚言退保隴右(今甘肅天水)以迷惑高歡。與此同時,秘密率軍向東進發。1月17日,宇文泰率軍進抵小關(今陜西潼關南禁谷)。竇泰得知西魏軍突然逼近,即刻領兵自風陵渡過黃河。這時,宇文泰所領西魏軍已進至馬牧澤(今陜西潼關北),稍事休息后,便向竇泰軍發起猛攻,沒費什么力氣就大敗竇泰。東魏軍全軍覆沒,竇泰自殺。高歡則因為黃河冰薄,不能赴救,只好退軍。此時,高敖曹所率軍隊進展順利,正擬向藍田(今屬陜西)進攻,無奈竇泰兵敗,高歡只能召高敖曹還軍。至此,東、西魏潼關之戰,以東魏軍戰敗而告結束。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與唐軍在潼關也有一場激戰。880年11月,黃巢率領北伐起義軍攻取東都洛陽后,馬不停蹄,旋即攻取陜州(今河南陜縣)、虢州(今河南靈寶),隨后西進攻打潼關。潼關是關中的屏障、長安的門戶,失與守直接關系到唐王朝的生死存亡。
當時,戍守潼關的汝鄭把截制置使齊克讓率軍萬人,屢經戰斗,剛從汝州(今河南臨汝)潰散而來。唐僖宗下令左、右神策軍出征,任命左軍騎兵將軍張承范為兵馬先鋒使兼把截潼關制置使,右軍步兵將軍王師會為制置關塞糧料使,左軍兵馬使趙珂為句當寨柵使。
唐僖宗時期的神策軍一般都是長安官宦富豪子弟,因賄賂宦官而入伍,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戰斗力。出征之日,張承范向皇帝進言說:“黃巢深知此戰的重要性,故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擁數十萬之眾,齊克讓以饑卒萬人依托關外,陛下遣臣以2000余人屯于關上,以此抗拒黃巢軍,恐令諸軍寒心,愿陛下速調精兵早日支援。”唐僖宗本是一個耽于淫樂的糊涂皇帝,此時不想和張承范多做糾纏,便應付張承范說:“這個沒問題,你們先去潼關,大軍隨后就到。”
張承范遂率軍至華州(今陜西華縣)。當時華州刺史已調走,軍民逃入華州,州里官倉空虛,所存糧食僅夠官軍吃3天。12月1日,張承范部到達潼關時,大部分老百姓早已躲藏得不見蹤影,景象一片蕭條,只留下一些老弱之人。張承范命令官軍搜捕村民100余人,強迫他們運石汲水,作防御準備。這時,張承范部與齊克讓部都已經斷糧了,官兵毫無斗志。
當天,黃巢前鋒軍也抵達潼關,白旗滿野,望不見邊際。不久黃巢主力就到了,黃巢在關鍵時刻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只聽起義軍舉軍歡呼,聲振黃河。齊克讓率軍力戰,雙方從晌午打到天黑,唐軍饑不可耐,對唐僖宗一肚子怨氣,此時不知誰大呼一聲:“巢賊百萬,我等何苦為昏君賣命,要活命的快逃!”唐軍逐漸潰散,齊克讓逃回關里。
12月2日,黃巢率義軍猛攻潼關。張承范率士兵竭盡全力抵抗,箭射完后,就投石而擊。關外的天塹是起義軍的阻礙,于是千余百姓幫助起義軍掘土填平。入夜后,起義軍成功進關,縱火焚燒關樓。張承范見大勢已去,便派王師會領兵800人守禁溝(潼關左邊一山谷,平日里禁止通行,是用來查防商販逃稅用的)。然而,當王師會率兵趕到時,義軍大將尚讓和林言早已領兵占領禁溝,并且從禁溝分兵繞到關后,前后夾攻,官軍潰散,王師會自殺,張承范換上士兵服率殘兵逃走。12月3日黎明,黃巢起義軍占領潼關。黃巢破潼關不久就攻陷了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黃巢據長安,稱大齊皇帝。攻破潼關重鎮,是黃巢進軍長安并稱帝的關鍵一戰。
明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入主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后,又在吳三桂和清朝貴族的聯合攻擊下,于1644年退出北京,在西安迎戰。之所以選擇西安,正是因為有潼關為屏障。此時,清朝努爾哈赤的第15個兒子、攝政王多爾袞的同母弟弟多鐸率軍進攻潼關。潼關是西安的門戶,如果失去潼關,西安便完全暴露在敵軍的面前,大順政權也就岌岌可危了。當時守衛潼關的將領是馬世耀。馬世耀對李自成十分忠誠,是被李自成封為伯爵的重量級人物,但是李自成仍然惟恐潼關有失,決定御駕親征,增援潼關。與其同行的還有汝侯劉宗敏、磁侯劉芳亮,這兩位也都是李自成麾下最得力的干將。
李自成到達潼關后,于12月29日打響戰斗。大順軍在主將劉宗敏的率領下,頑強拼殺,但卻未能抵擋住清軍八旗兵的凌厲攻勢,敗退關內。1645年1月4日,大順軍將領劉芳亮領兵千余,夜襲清營,未能得手,損兵折將而歸。清軍乘勢追殺,李自成親率馬、步兵抵抗,再次被清軍擊敗。
大順軍連敗數戰后便企圖打破常規、出奇制勝,于是在5日、6日連續夜襲清營,都被嚴陣以待的清軍擊敗。3天后,清軍的紅衣大炮到了,連勝數陣的清軍士氣更加高昂,他們將大炮列于潼關關口,潼關城進入了大炮的射程。大順軍聽說過紅衣大炮的厲害,在李自成的命令下鑿數道巨壕,以圖憑巨壕、據堅壁堵截清軍。11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擊大順軍的陣地,炮轟之后,便開始大舉進攻,沖進大順軍陣中。雙方短兵相接,戰斗異常慘烈。大順軍明顯占了下風。這時,李自成得到消息,延安已經失守,他馬上意識到,此時自己已陷入清軍兩面夾擊的被動局面,如不迅速擺脫,有可能全軍覆沒,遂立即率主力部隊返回西安。
第二天,守衛潼關的巫山伯馬世耀投降,清軍開進潼關。馬世耀對李自成的忠誠,多鐸也有所耳聞,他當然疑惑:“馬世耀手中尚有7000將士,怎會這樣就白白投降了呢?”于是派人密切監視馬世耀。果然,馬世耀的投降是假的。當天晚上,他派人給李自成送信,約其回師潼關,然后大順軍則從中響應,來個里應外合,致多鐸于死地,奪回潼關。結果這封信落到了多鐸手中。多鐸看后,不露聲色,隨即邀請馬世耀及其親信赴宴,趁機解除了他們的全副武裝,將其擒殺。至此,潼關之戰徹底結束。潼關失則西安不保,眼見大兵壓境,李自成為了擺脫被圍殲的局面,在回到西安的當天,就帶領兵馬、官員、家眷和財物,由西安經藍田、商洛向河南撤去。1月18日,多鐸率軍占領了西安。
故城遺址
在戰火紛紜的年代里,潼關故城歷遭兵燹,到解放前夕,古代建筑幸存者屈指可數。解放后潼關縣城搬遷,故城遺址僅留其殘存城垣,但仍可窺其基本輪廊。
第一關 在潼關城東約3公里處。北臨黃河,南依高原,筑有磚城,是古潼關門戶。門外橫額書“第一關”,里額書“金陡關”,字跡豐滿圓潤,蒼勁有力,均為清乾隆皇帝御筆所提。關隘當險而立,高原夾道,僅容單車,行走五里,視力所及,一線青天。入關經第一寨,始見潼關東門。
禁溝與十二連城 禁溝與十二連城是陜西潼關南面一條南北走向的天險深谷。它南起秦嶺蒿岔峪口,北至明清潼關城南約2公里處之石門關,長達15公里。《資治通鑒·唐紀》中說:關左有谷,平日禁人往來,以榷征稅,謂之“禁坑”。十二連城,又名烽火臺,俗稱墩臺,位于距潼關縣城東約3公里的禁溝西岸,底邊長11米,寬10.5米,高7.6米,夯層9~14厘米。土臺四周均有唐至明、清的瓦礫片。這些設施屬于防御性的軍事堡壘,由于與潼關縣基本相連接,故稱十二連城。
禁溝與十二連城的蟬聯使得潼關固若金湯。《潼關衛志》載:“右設十二連城于禁溝之西,由南郊以抵山計三十里,而十二連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設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設火器石,連絡呼應,疾若風雨,即有百人之眾,豈能超越而飛渡耶。故守關而不守禁溝者,守猶守也,守禁溝而不建十二連城者,守猶未善也。是尤一室之內,杜門塞竇(dou,洞),以防鳥雀之入,而忘閉其牖(you,窗)也。”說明潼關、禁溝、十二連城三者相互依存的唇齒關系。禁溝與十二連城西岸原有的十二座連城,其城池雖無一存者,然而城中的十個烽火臺作為歷史的見證依舊挺然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