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夾竹桃》就是其中的一篇。《夾竹桃》文質兼美,描寫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里,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直抒胸臆:“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說來,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夾竹桃既不名貴,也不是最美的,而作者為什么如此喜愛它呢?
縱觀全文,我們知道,夾竹桃的花開三季、韌性可貴令人敬佩,月光下的夾竹桃葉影參差,花影迷離,令人遐想。這些,才是作者喜愛夾竹桃的真正原因。
你們瞧,季羨林先生對院中的夾竹桃的描寫是何等細致生動:
“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從“又開出一朵”“又長出一嘟嚕”“看不出”“也看不出”“無日不迎風吐艷”“無不奉陪”等詞句,我們不難感受到無論是氣候的變化,還是季節的更替,唯有夾竹桃始終花開不敗。當我們感受到夾竹桃的花期之長,沒有任何一種季節的花能與之相比的時候,也就自然理解了夾竹桃的“韌性可貴”。
作者為了突出夾竹桃的可貴韌性,還列舉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種花,一年三季,花開花落的景象,這樣一對比,襯托出夾竹桃的花期之長,韌性可貴。
由夾竹桃的默默無聞以及那頑強的生命力,不由得使我們想到了文章的作者季羨林。
季羨林,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
在季羨林先生身上,有許多熠熠閃光的精神。韌性,貫穿了季羨林的一生。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1946年,季羨林婉言謝絕了恩師的挽留,從德國回到了祖國,在北京大學創辦了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牛棚”挨整的時候,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在他邁入古稀之年,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一個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吐火羅文研究。在他八十多歲時,雖已疾病纏身,他仍完成了80萬字的《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到了九十五歲高齡的季老先生,在病榻之上,在治療之中,還一筆一劃完成了24萬字的《病榻雜記》。
夾竹桃一年三季,花開不敗。季羨林歷經風雨,著作等身。季羨林如此驚人成就的取得,不正是憑借那如夾竹桃一般可貴的“韌性”嗎?這樣的韌性又怎能不讓我們由衷地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