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新課程所提標準,農村中學的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晚、基礎差、硬件設施落后。作為初中英語老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的英語水平。而且外來民工們的孩子越來越多,且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首先要做全方位的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現在要學什么,怎么學習等問題。把小學和初中銜接工作做好,這樣以后教學工作就能順利進行。本人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斷總結、探索,要想讓農村孩子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的有趣、學的輕松,教師要運用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孩子學習英語 英語教師策略
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親和力的培養
農村中學的學生基礎差,我們不能諷刺挖苦學生,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即要正視現實,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根據學生的生理特征,激發學生的熱情,保護學生的自尊,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對待學生應該保持民主。熱情、關愛、寬容的心態,可以消除學生的敬畏心理和膽怯感。多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希望,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課堂上運用微笑教學,增強教師的親和力,會明顯提高教學效果。親和力的強弱,與教師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它包含了教師的品德、資歷、才能、情感以及個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當教師具有較強的親和力時,就會對學生產生自然性影響力,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果。
怎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你有親和力呢?首先,我們教師在課上要有適度的幽默感,適用時穿插一些通俗易懂、貼進學生生活的一些笑話;其次,重視學生情感因素,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學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不同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基礎和生理、心理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一定的差異。我們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社會家庭情況,生理、心理、年齡和學習特點,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興趣愛好注意發展他們的個性,多和他們個別聊天,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減少顧慮,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躍躍欲試愿意接受任務時,要及時予以鍛煉機會;學生的學習情緒不高時,要予以鼓勵,肯定成績;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成績時,要及時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因陋就簡
學習英語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題是記單詞,用讀寫的方法來記單詞,多了就很容易忘記,如用圖片結合音、形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使學生對所學的單詞印象更深。在教實物名詞時,如orange students un water這類名詞很容易用圖片呈現出來,但像countrydanger這類名詞就很難用圖片或實物來呈現,只要細心,多想辦法,幾乎所有名詞都能用圖片或實物來呈現。如用圖片畫出幾個國家的地理簡圖來引導學生,“China is a country,Japan is a country.What about America?”學生就能答出“America is a country,too.”用圖片畫一個盲人走路,在他前面有一個修路留下的洞,旁邊一塊牌上寫著“danger”,引導學生“The old man can't see.There is a hole before him.There is danger before him.What is before him?”學生就能說出danger這個單詞來。教師工作本來就煩瑣,并且不是每位教師都是畫畫能手,要每節課準備圖片的確很費事,但問題也容易解決。做法是,在平時看書籍時如果看到有用的圖片就剪下來;或叫學生畫一些簡筆畫,并且以學生自己畫的畫作教具,他們會更喜歡,學起來更有干勁,可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讓學生積極使用身體語言(bodylanguage),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語言教學效果,且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簡潔明快,通俗易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一些五官動作詞時教師只需利用五官做簡易動作,學生就能一看便知,一聽就懂,一學就會,這樣既能縮短師生問的距離又能活躍課堂氣氛。
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參與
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用所學語言進行自由交流,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這很重要。如請他們即興編寫一個小故事的活動,方法就是第一個學生說出故事的開頭,第二個學生接著第一個學生的后面往下說,這樣一個接一個的故事結果越來越有懸念,學生不僅注意力集中,而且能積極參與到故事中表現自己。還可以請他們參與扮演角色的活動,在教Reading時請學生進行(groupwork),讓學生分別扮演Reading中的每個角色,對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直接親身體驗,這就構成了英語氣氛,這樣的課堂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師生之間的距離近了,學生的畏懼感輕了,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他們的求知欲望也被激活了。
四、在教學過程中需注意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相結合的習慣。新教材突出了以語言使用作為教學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改變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教材的要求,學生則必須改進學習方法去適應教師的教法。在“教什么,怎樣教”與“學什么,怎樣學”的積極活動之中,促使學生養成學習新教材所需要的行為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初學階段開口大聲說話的習慣,根據教師的口令或手勢快速反應的習慣,要大聲朗讀的習慣,背誦、聽寫的習慣,與訓練搭檔課后操練的習慣,學了就在平時使用的習慣,要嘗試看一些簡易原版讀物的習慣,聽一些英語新聞,跟著模仿的習慣。而教師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有利于“打好基礎,減輕負擔”是新教材的優勢之一。新教材在詞匯量和基礎語法的項目上有所減少,對要求作了明確的層次區分(如詞匯的“幾會”要求,語法的理解、領會、掌握、運用等)。由于分層次要求符合外語學習的認知規律,這對于突出重點,打好基礎,減輕學生的負擔極為有利。由于教材內容有彈性,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內容,便于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是新教材的又一優勢。新教材采用循環式的編排方法,系統地安排教學內容,這就增加了語言的重現率,使學過的知識不斷重現和不斷得到強化,這有利于學生溫故而知新,高效地積累知識,不斷擴大已形成的知識結構。新教材的教學通過開展各種交際活動,把語言形式與實際意義結合起來,使得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在交際活動中得以完成。比如問路、購物、打電話、談論天氣等話題在教材中多次出現,其句型和表達方式不斷擴展,學生多次參與各種形式的交際活動,便自然而然地把語言形式與實際意義結合起來了。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的結果,加速了知識和能力的相互轉化。
最后,根據每堂課教學側重點的不同,教師應該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分析學生課堂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捕捉一些學生所存在問題的信息,引導學生自己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波動學習的習慣轉化為自己學習,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樣孩子們就會享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達到快樂學習,讓農村學生與城市孩子們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