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起那堂課的教學,心中還有許多種感情交織在一起:不安、驚奇、喜悅、甜蜜,令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鑲邊與剪紙”是數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第六節。它的主要目標是:在制作剪紙鑲邊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及其性質,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在欣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鑲邊中的一些圖案,體驗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其豐富的文化價值。
上課前,我看著教材,拿著剪刀試了又試,拿了紙折了又折,心中一點兒底也沒有。我反復琢磨新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一個念頭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學生是學習的有效課程資源,放手讓學生去做,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我一邊請教學校中在這方面有專長的老師,同時我學幾招上網查相關圖片“據為己有”。
帶著期盼我走進了課堂,將我收集的民間鑲邊與剪紙圖案提供給學生,如“喜”字、窗花等,請他們欣賞。學生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發現了我們老師沒有發現的有關軸對稱的一些特點,說到了很多關于制作鑲邊與剪紙的技巧,此時我已胸有成竹。
第二個環節是數學活動:做一做,讓學生經歷一個“想”與“做”的過程。很快地,學生們拿出準備好的紙和剪刀動起來了,教室里一如平時各具情態:男同學一派自信,胸有成竹;女同學沉穩從容,細致平和;性格外向的做的時候還不時地旁邊的同學交談幾句,把新的發現、收獲或體會急于告訴同伴;性格內向的邊做邊沉靜凝思,若有所悟,而后又很快動起手來,一種時刻變化著的動態美和靜態美構筑了教室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三個環節是數學活動:作品展示交流和問題探討。我請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看,并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方法,我發現他們的方法好多出乎我的預料之外,同學們一個個神采飛揚,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這個時候,我驚奇而且激動,原來我的學生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他們做得那么好,動作快的學生剪了三條、四條,動作慢的學生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在他們的手里一朵朵鮮艷的“菊花”,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等動植物躍然紙上,他們的作品形象而生動,創造性地應用了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學生的潛能真是不可估量,你給他一個平臺,他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布置作業的時候,我突發奇想:平時的作業都是交上來,由我一個人欣賞。像今天這樣的作業應當由大家來欣賞,于是我跟學生說:“這個剪紙作業就不用交了,明天早晨來的時候,各組的組長負責選擇教室的一個角落或一小黑板,將自己的作業粘貼在一起,我上課之前會到教室來和大家一起欣賞、評價,好不好?”一時間,學生們情緒高漲。肯定有戲了,走出教室時我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走到教室一看,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地站在各組的作品前品評議論,而教室的后墻報布置得千姿百態、喜氣洋洋。我興奮地看了一遍,壓住內心的喜悅,這個時間,我看到許多學生都在望著我,而我并沒有立即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我是太興奮了,我都教了十多年的書了,怎么今天才發現呢。如果我們繼續順著“老師教,學生學”的思路走下去,我可能一輩子也看不到學生的優秀和優秀的學生。等下上課時,我一定要大聲并充滿激情地對全體學生說:“你們真了不起,太棒了。這是我教學生涯中最幸福的時刻。”
在我從前我教學生涯中,忽視學生這一課程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在今后我會時刻關注學生,為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提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