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語文學科擁有得天獨厚的培養問題意識的土壤:閱讀課上,應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根據文本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特點,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圍繞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質疑為抓手,組織學生有序地研讀課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樂疑 勘疑 善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可見,問是知之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對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腦中沒問題,你怎樣講,他怎么樣聽,很被動。因此,在閱讀課上,教師可從以下幾環節人手,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并隨機點撥質疑解疑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疑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認為,激勵就是設法讓客體積極參與的過程,激勵一旦形成自勵、他勵、互勵的統一,學生的主體精神就能得到體現。學生的問題意識源于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好奇心以及對事理的探究。要培養問題意識,首先要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因此,一方面在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可首先考慮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想方設法去創造各種不同的、能激起他們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因趣生疑、因奇生疑、因疑生智,進而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真誠地激勵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或膚淺、或離奇的問題,教師應寬容,并從中捕捉智慧的閃光點。對于提錯問題的學生,應啟發他們用另一種方法去思考,樹立信心。對于學生所提的有價值的問題,則應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的提問意識在肯定和鼓勵中得到激發和培養。
二、培養習慣,讓學生勤疑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重視“問”,把“間”作為“學”的一種,合稱“學問”。《論語》一書中有許多問題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問先生的。為什么我們現在的教學,問題都是教師提出來的呢?為什么我們教師課堂教學不能創造機會、提供時間讓學生發問呢?
很多時候,教師的課堂教學,都基于“完成教學任務”狀態:把既定的教學計劃完成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設計的問題,都是讓學生進入自己的預定軌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聽課,根本沒留給學生發問或思考的空間。實際上,我們在課堂教學之始,不妨先聽聽學生對教學的內容存在哪些問題。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之際,也不妨留點時間,問問學生還存在哪些問題。這樣,就可以檢查出學生還具有哪些障礙、困難和疑惑,也為我們教師的進一步教學或者輔導明確目標。正如西方教育家布魯巴克所說的: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是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
三、指導方法,讓學生善疑
1.圍繞課題,質疑
許多課文的題目都是文章的關鍵所在。當揭示課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帶著發現者、探究者的心理去閱讀文本。
課例:在教學《除三害》時,教師板書課題后問:“同學們讀了這個題目后,有什么問題?”學生紛紛舉手:誰除三害?三害是什么?是怎么除三害的?結果怎樣?這樣讀懂課文的教學目標就由學生自己設計出來了。
2.感知全文,生疑
例如《秋天的雨》,在教學時,教師可提問:多神奇的雨呀!讀著讀著,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自由生疑: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楓葉怎么郵來了秋天?銀杏樹葉怎么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學生所提的問題眾多,而且都有各自的思考價值。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堂上要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確立閱讀目標、自己決定閱讀內容、自己選擇閱讀方法。當學生為解決問題而積極地付諸于行動時,不正是他們探究情緒高漲、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的時候嗎?
3.利用矛盾,激疑
利用矛盾,激發疑問,對立的事物往往互相排斥,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自身的矛盾或學生理解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
例如《掌聲》,在研讀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分別感受了英子的憂郁和開朗后,針對英子前后巨大變化的矛盾,激發學生質疑:“原先的英子和后來的英子為何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掌聲真有這么大的魔力嗎?……”問題出現后,引領學生品讀第2、3自然段,自主探究英子產生變化的原因。通過朗讀感悟、移情體驗理解兩次掌聲里的特別涵義:小掌聲里有大愛——鼓勵、信任、理解、尊重……懂得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文本特點,引導學生對細節描寫質疑、對關鍵詞句質疑等方面入手。以學定教、順學而教,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質疑的方法,進而能夠運用方法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在讀書解疑中掌握閱讀的本領,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