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和教材。
小學數學教師要“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多種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改進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良性發展。
教師在學生心中向來是崇高的、神圣的,對小學生來講,這一點尤為明顯。課堂上教師劉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效果,有的甚至可能會影響學生終身的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評價功能,發揮評價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的評價方式。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聽課表現、發言情況、學習效果等給予適時、恰當的評價。教學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的過程。例如:我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讓學生探索什么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有幾條?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有的學生認為只有一條,而有的學生卻認為有無數條,在這個問題上,我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還鼓勵學生間進行相互討論,讓他們在相互爭論、評價中形成一致的認識:梯形的高是兩條相互平行的邊之間的距離,梯形的高有無數條。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這種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自行探索并核對答案,找出自己所要的正確答案,發現自己在探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能找出所存問題的原因,培養學生自我恰當評價的能力。這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和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激活學生進一步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在分析判斷學習情況的時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效果的交流。
二、評價內容層次化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多維的視角評價學生的表現。評價要力求做到準確、全面。要全面衡量和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包括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等方面,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當然,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關心結果。更要關心過程。比如,在教學探索活動《成長的腳印》時,我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帶上粉筆到操場上去畫、去測世自己的腳印。在學生展示自己所畫的腳印的圖形時,既注意讓其他學生說說他是用幾種基本圖形拼成的,拼成了什么圖形,也注意讓學生介紹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拼的,對學生的繪畫、拼圖的方法和過程、結果分別進行評價。這樣,通過評價加深學生對于拼圖方法的體會。
三、評價手段多樣化
評價是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嘴表達,還用眼、用手,用心去說話,多樣化的評價手段,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有效的發展。課堂上教師的鼓勵語言、禮貌動作、親切微笑、贊許的眼光、豎大拇指等方法都是對學生的一種最基本的評價手段。當學生因為緊張站起來后一言不發時,我常常耐心等待,并給予熱情鼓勵:“別急。慢慢講”或者“剛才還沒有想好,是嗎?”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摸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膀,給學生一些善意的提示。這樣的語言和行動上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另外,根據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的不同。在進行評價時,可以采用書面評價方式、觀察訪淡的口頭評價方式、作品展覽的評價等多種方式。
總之,評價有法,但無定法,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評價才能屢評屢新,越評越精……為此,我們要多給學生一些肯定和鼓勵。少一些批評和說教,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通過自主探索,體會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對于學習目標的完成程度。喚起學生新的認知需要和成就需要,從而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