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山區農村中學缺乏相應的教學資源,本文提出了研究性學習教學資源本土化的思路,通過對山區學校研究性學習困境與優勢的分析,通過各種途徑展開廣泛、深入的調查,開發山區中學適合研究性學習的本土教學資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山區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地規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由于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已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學習方法,也是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對所有學科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因此,在山區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及其必要的。
一、山區學校研究性學習的困境與優勢
1.山區研究性學習的困境
相對于平原城市,山區農村展研究性學習存在諸多不利因素。首先學生文化基礎較弱。其次學生信息采集能力較弱,收集資料難度大,再次山區農村學校科研經費短缺,而重要的是學生家長認為其影響學生學習,諸多因素都影響著山區研究性學習的展開,然而,山區學校也有有利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面。
2.山區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在山區農村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也存在著諸多的優勢。首先山區資源豐富。田間、地頭、樹林、灌叢、草地、池塘、河流等都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當地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連,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在以實踐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等為優勢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嘗試中,獲得了突破性的收益。如,有利于教學形式的改進,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等等。其次山區學生同時有豐富的業余時間(興趣班較少)。更重要的是山區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倍感興趣,絕大多數學生喜歡研究性學習。
在山區充分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山區的特點多做文章,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山區,熱愛山區,建設山區。
二、適宜山區學校研究性學習的本土資源
適宜山區研究性學習的本土資源的選取是關鍵。山區教育的山區化與地區化均要求從山區地區文化、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出發,教育內容上應體現出地方特色。故而,應結合實際,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適當增加鄉土教育內容和職業教育內容,重點探究當地山區農業、地理、經濟特點、特產以及與當地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
本人根據所在山區學校實際情況,積極尋找適宜進行山區研究性學習的本土資源。
1.開發農業生產中的資源
無論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生產,農村都占有主導地位,其中蘊涵的科學資源都非常豐富,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各個領域里形形色色的現象和原理。有些現象學生經常耳聞目睹,親身經歷,但是學生文化知識有限,加上習以為常的想法,沒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在研究性學習中,應充分挖掘這方面的資源,設立這方面的課題。
如紹興青梅之鄉東村以盛產青梅而聞名于紹興,那么東村的學生都有自家的梅林,他們有參與種梅的經驗,如何恰當的把教學知識應用于生產中呢?在7、8、9年級的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對梅樹增產進行研究性學習。7年級學生學過“芽的發育”,提出可以去除芽的頂端,好處就是可以使梅樹多開花、多結果;8年級學生學過“光合作用”。光照會影響其光合作用,提出梅樹種植位置會影響其產量;9年級學生學過“鹽與化肥”,提出多施哪種化肥可以使梅樹增產。也有些學生提出梅子如何保存,還有些學生提出梅子如何利用。這些只是學生提供關于東村青梅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又如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創造出來的勞動工具也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傳統農具鐵鍬、鍘刀、釘耙、鋤頭、花剪、倒臼就都應用了杠桿的知識,可以開展“對農村中杠桿應用的研究性學習”。
2.開發山區日常生活中的資源
山區學生學科學開始很感興趣,覺得不學不知道,一學真奇妙,然而要讓他們去解釋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就覺得無從下手,長此以往一些學生會對科學失去興趣,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在教學中針對這些現象展開研究性學習。如對于生活中的不法商販常用桿秤缺斤短兩來謀取暴利,因此開展“桿秤中的科學”這一課題,通過這一課題的研究,學生對于杠桿的平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竹子是南方山區的特產,每個山區孩子都吃過竹筍,玩過竹子做的玩具,家里應用過竹子的制品……因此,就可以開展多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如山區初中就開展了“竹子的一生的研究性學習”,從生物學的角度對竹子開展研究性學習。又如,由于竹子大量應用于生活,因此,展開山區地區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研究很有必要。
由于山區學生大多住校,因此學完合理膳食,就可以展開研究“山區住校學生早餐飲食的衛生性,營養性及建議”。如學習了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開展“新山區,新能源”研究性學習。
3.開發山區自然現象中的資源
山區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王壇鎮位于紹興南部山區,王壇鎮四周環山,因此可以看成是一個小盆地,而紹興北部多以平原為主,但以紹興整體而言又可以說是一個江南丘陵。因此可以開展“紹興的地形”研究性學習。
山區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因此可以對這一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進行研究。
對于紹興生命之江“小舜江”也可以進行研究性學習,如對“‘紹興生命之江’小舜江,小舜江飲用水污染與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關系和控制對策”。
因此,在山區充分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山區的特點多做文章,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山區,熱愛山區,建設山區。
山區農村學校研究性學習既有困境又有優勢,只要你關注學生、關注教材、關注山區就可以尋找到適宜開展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科學新課程給了山區農村科學教學帶來了生機,對于山區教師和學生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只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進取。我們就能和新課程一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