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和霍勒別克將合作學習定義為“一種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旨在健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指課堂教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根據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共同學習,從而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成學生認知、情感和教學策略體系。鑒于對合作學習價值的認識驅動,我校在推進課題《師生合作型課堂教學結構的研究》中,通過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比較,合作學習已在教師、學生中形成共識,小組學習的組織形式被普遍認識和運用,并取得了顯著的實際效果。認識到加強學習小組建設是檢驗合作學習的一把主要標尺,在合作學習流程中,老師加強對學習小組的監控,至關重要。
一、學習小組構建的監控
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在構建學習小組中,首先要體現“異質”成分,力爭學習小組成員在性別、成績、能力、興趣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其次,根據教師、學生與班級的具體情況,設置2~4人不等的相對固定的學習小組。明確成員間的職責,確立小組學習的組織員、記錄員、發言員、檢查員,并實行成員分工的定期輪崗制,以便促進其學習能力的協調發展。
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技巧:仔細聆聽和發表意見,在合作小組活動之初,教師需用一定時間觀察學習小組的學生情況,根據小組成員的表現,了解小組的構建情況,開展教學活動。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以一個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參與到有困難的小組中去,要讓學生覺察不出因水平低而需要教師的幫助。
二、學習小組目標的監控
所有的合作學習活動都是圍繞達成特定的共同目標而展開的。除了強調教學總目標的設計、確定與管理外,課堂教學中學習小組間學習內容、目標也是確定的。要盡可能杜絕教師課堂隨機給定學習小組的學習內容,漫無目的地開展無休止的討論、交流活動。學生小組學習目標需要教師精密設計,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的交流時間、方式應有所控制。通過學生互動求得小組成員的進步。
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為主體的目標設置來保障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合作氣氛生成,各組組內成員都必須以小組的成功為個人的成功,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體現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小組合作學習的總體目標要明確,要注意結合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出符合實際的活動要求。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正確處理好組內優生和學困生關系,應著重指導學困生的學習,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而使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在創新學習中,人人參與學習過程,個個嘗試成功的喜悅,探究意識和合作能力都得到應有的培養。
三、學習小組動態的監控
合作學習要求所有教學動態因素都應當保持合作性互動,由此推進教學進程。所有小組成員必須明確一個觀念: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負責,也要為自己負責。在小組成員取得學習目標認同后,都應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承擔起小組學習的責任,保持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以隨時交流思想認識的姿態,盡最大可能陳述自己的學習體會,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
教師要給足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讓各種不同程度學生的智慧都得到很好的發揮。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一些表現的機會,并運用好激勵這一課堂杠桿,使學生真切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要給小組間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隨時準備為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疑難準備。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發揮團隊合作學習的作用。
“信息交叉”這種合作方式更適合用在動態的綜合實踐教學過程活動中,每個小組的成員承擔了任務的一部分,所有組員都有自己獨有的信息資源,而且必須與小組分享才能完成任務。
四、學習小組評價策略的監控
“合作學習通常不以個人的成績作為評價依據,而是以各個小組在達到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準。”這種機制可以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改變傳統班級教學中以學生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及班級成員間以競爭為主的交往方式,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盡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恰當的評價獎勵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小組學習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合作的具體表現及時進行評價,并注意組織小組問的相互評價和學生的自我反思,借此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指明方向、引導行動。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刻求全,為了保護學生合作積極性,多進行鼓勵性評價。
在評價小組學習成績時,以團體成績作為評價依據,讓學生體會到積極尋求組內合作、自然改善組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取得短時、低耗、高效、愉快的小組合作的最佳教學活動效果。
我們在研究實踐中深深感受到:對小組合作的有效監控,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維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參與者,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從而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