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超的課堂語言藝術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美”。
一、活說歷史——直觀鮮活之美
歷史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枯燥的灌輸。平淡無味、缺血少肉的講述只會使學生聞史欲睡。歷史課堂的教學應講出色彩,講出聲響,講出形象。把歷史講“活”,從語言的要求來講,就是要把歷史人物講得栩栩如生,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就是要把歷史事件講得活靈活現,使學生如人其境。在歷史課堂里,我們應該聽得見幾千年前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見萬里之外法國人民高唱馬賽曲開赴前線的壯麗畫面;觸摸到祖國各種各樣精美絕倫的文物遺產;感受到無數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二、趣說歷史——幽默機智之美
信手拈來,妙語成趣。許多優秀教師的教學語言充滿幽默風趣,處處彰顯機敏和智慧。且讓我們領略易中天先生的連珠妙語吧:“諸葛亮帶了兩個小孩子,焚了一爐香,坐在城上,搞起了卡拉OK啊!司馬懿來到城下大為驚詫,說這個牛鼻子老道他搞什么搞,城門大開,他開Party啊,于是撤軍。”易中天先生就這樣通過用一些“無厘頭”的搞笑語言,深入淺出,化雅為俗,從而使大家在談笑間了解了歷史。德國學者海因茲·雷曼麥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是的,假如我們的教學語言能時常幽上一默,給孩子們帶來一些高雅、優美而又“深入淺出”的趣說,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相信我們的孩子定會樂于遨游于知識的海洋!
三、演說歷史——情感節奏之美
演說,就是帶有情感、節奏、技巧地發表意見,說明事理。歷史是有感情的人創造的,同樣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講授。演說歷史,首先就要求教師是用心、用情在講述歷史。要感染學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師講史要富于情感、進入角色、別善惡、辨忠奸、喜怒哀樂、褒貶揚抑、態度鮮明,有形有色。講岳飛被害、嗣同殉難,我們要有悲憤之情;講紅軍長征、抗戰勝利,我們要有激昂之情;講港澳回歸、嫦娥奔月,我們要有自豪之情……
演說歷史,還要求教師的語言富有節奏美。在歷史課堂上,講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革命斗爭,不妨語氣激昂、雄厚;講奸佞當道,百姓遭殃,不妨韻律低沉、凝重;敘述一段生動曲折的過程,要節拍分明;至于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詩句時,就要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如紀連海老師講述歷史,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滿激情或蕩氣回腸,或快速或停頓,無不攝人心魄,拍案叫絕。
演說歷史,還要求教師善于借鑒評書的語言、相聲的包袱來提升課堂的吸引力。歷史教學中像“說評書”、“講故事”那樣講課,經常“賣關子”、“留懸念”必會使我們的教學妙趣橫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四、悟說歷史——深刻雋永這美
對一個教師來說,單追求“趣說”,一如只重外表花哨,只有花架子,難免華而不實,我們更要追求語言的“魂”——豐富的知識、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教學語言與其說是語言的力量,還不如說是思想的力量。譬如易中天、紀連海說史常常有聲有色,令學生人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手他們那精彩迭出教學語言富有寬廣的內涵。他們以現代視角對歷史進行個性化解讀,品讀歷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讓觀眾、讀者獲得現代語境觀照下的古今歷史與政治對比的感悟。在“一個故事,一點啟示……”中給我們以思想啟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領悟。
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應富有啟迪、暗示、點撥、引導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有絲絲入扣的聯系,能以自己的語言風格和對文本個性的解讀激起學生在課堂之外去探索知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