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開展區域活動與合理化區域環境創設是密切相關的,在不同的區域中,、活動區的合理分隔、進區形式等不同,在內容、性質和發揮的作用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關鍵詞:區域分隔 進區形式 解決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教師們普遍認為,集體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明顯,而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變得隱性,目標隱含在環境和材料之中,相比幼兒的主體性變得明顯,幼兒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感知,積累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顯然,環境在區域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區域環境創設出現的盲區和誤區是:
1.在主張自由、個性化的主題教育背景中,幼兒園活動區越來越多地采用小型分隔區并利用各種玩具櫥作為分隔物。這樣往往導致了活動區過于狹小,從而出現小朋友在玩的時候過于擁擠。
2.分隔物過低或過高,影響到區角活動正常的開展,從而引發了幼兒越區隔著頊具柜玩的現象。
3.進區形式的固定化,在小班大多數教師會采用小腳印來控制幼兒進區的人數,夏天還好但到了冬天,小朋友穿著襪子在區角里面玩就不適宜了。
總之,環境創設的不合理導致了以上種種情況的發生。
那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幾種情況?怎樣更好地發揮區域活動的優勢與時效性,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使小朋友玩得盡興從而又能達到預設的教育目標呢?
(一)設置區域數量
針對某些區域活動中人過多過擠的現象,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分析和討論來重新設置區域數量,在同一個目標下多設置一個區域。在活動場地有限制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中間幼兒的活動場地,像在美工區需要涂畫,剪貼等等的桌面操作材料,教師都可以引導幼兒到中間的活動場地操作從而避免坐在地上趴在椅子上既累人又擁擠的現象。又可通過適當的調整“小腳印”,使“小腳印”的數量與幼兒的實際進區人數相等。這種辦法既解決了人多擁擠的問題,也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豐富了幼兒的交往經驗。
(二)合理的分布
1.各區域之間要留有清楚的走動線,引導幼兒的正常游戲,避免正在進行中的游戲被打擾。
2.教師在選擇區域分隔物時盡量視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變換,小班幼兒需要相對開放的空間,分割物不要太高,使幼兒能隨時看到教師,增加心理安全感,也便于教師’指導。但也不能太低一般應選高于幼兒肩膀的物體為宜。
3.將性質相似的區域設置在相鄰的位置,使幼兒能夠產生恰當的互動行為,而不影響正常的活動例如:娃娃家與建構區相鄰,便于兩區之間的交往。
(三)隨著季節的冷暖變化來調節進區形式變化
1.天氣暖和時采用小腳印的形式是十分適合小朋友的,當天氣轉冷時,教師就要及時調整了,如在小腳印不變的前提下在區角里為孩子增添地毯襪,讓孩子動手換地毯襪進區。
2.用替代物。進區時幼兒手里拿上一替代物如每人用紙板制作的兩個鞋底,進區前把鞋底放到小腳印上,讓孩子穿鞋進區。這樣即可鍛煉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從而又避免孩子受凍受涼的顧慮。
3.形象有趣的進區卡。小班孩子年齡小,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選用配掛卡。小班幼兒控制能力差,初次接觸區角活動,是最容易出現亂竄區角現象的年齡段。只有讓他們隨身帶著進區卡,教師和其他幼兒才能馬上發現亂竄區角的幼兒。同時根據他們的思維特點及時督促、引導他們說:“小花貓(掛有小花貓掛飾的幼兒)你怎么走到別人家里來了。你看貓媽媽找不到你都急死了,趕快回家吧。”幼兒聽到這樣的話會非常自愿地回到原來的活動區。
當然在使用時首先在各個區角的顯眼處貼上該區角的形象標志,如在美工區可以在區角柜面的明顯處貼小雞畫畫的標志,并在旁邊放置或懸掛一定數量的小雞進區卡。例如喜歡畫畫的幼兒就拿一個小雞掛飾掛在胸前,讓他在小雞家玩,并不能隨便到其他地方去。如果有別的小朋友到你家里來了,你要讓他掛上掛飾,掛飾沒有了讓他下次再來。配掛卡有戴在手腕上的手腕卡和掛在脖子上的掛件卡等形式。
使用于小班的配掛卡具有能及時發現、制止亂竄區角,便于小結等優點。
(四)讓幼兒家長直接參與區域的設置
在區角創設過程中,發動家長、幼兒齊動手,收集廢舊物品及半成品和復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動中所需要的,豐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動材料,還能讓幼兒、家長知道廢舊物品還有使用價值。與家長一起商討、解決區域活動中遇到的難題,家長的積極參與會使他們更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教師、家長、幼兒之間全方位互動,有利于幼兒的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