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趕上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于2000年制定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學信息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愛好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一、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是指學生利用信息處理日常事務的行為習慣和能力,高中信息技術主要是培養學生通過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分類、管理、發布等過程,完成生生間、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提升學生對信息理解能力,運用信息手段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信息素養。
二、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硬件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應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力,為學生提供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多開設信息技術競賽類的活動,既關注學生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學生打造一個終身學習的平臺。
其次,我認為老師還應做到:
1.老師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要不斷提高。現代計算機硬件配置一天比一天高,價格也越來越便宜,更新換代僅次于手機,計算機軟件比以前也多得多,升級也較快;當然不可能我們每個老師對每種軟件都要求會操作,但我們必須對常用軟件達到熟練掌握的地步。經常遇到這種現象:個別老師甚至連內存都不認識,網絡知識一竅不通,并行通信口干什么的P程序設計語言(如:C語言、VB、VC等)聞所未聞,等等。因此,作為現代信息技術教師需要不斷給自己充電。
2.備課要注重操作。信息技術是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比起其他學科來說,學生自己操作計算機的時候更多,所以在備課時要在學生操作上多動腦筋、想辦法,課堂教學時理論要少講,盡量多些時間讓學生操作,當然操作方法還是要教到位,不能讓學生瞎整一通。
3.教學方法要得當。有些老師課堂理論講得不錯,但把學生一放進機房就控制不了課堂秩序,學生搶座位、亂跑、吵鬧,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操作,甚至有搬動顯示器朝向的。為什么學生機控制軟件不用?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先控制學生機黑屏,講理論或操作,再讓學生跟著一步一步操作,不讓學生動用其他無關的軟件。
4.注重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目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與潮流。與其他老師一起,把信息技術整合到其他學科教學中,這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必然趨勢。
5.組織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個人能力,也讓課堂上沒有“吃飽”的學生得到滿足。
6.適當進行檢查和測驗。雖說很多地方初中信息技術沒有列入考試范圍,但適當的測驗對學生掌握操作也是一種規范,一種促進,對信息技術課堂組織教學也是有好處的。可選用網絡考試軟件,自動發卷、收卷,甚至可以自動閱卷、總分,減輕老師工作強度。
總之,我認為在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方面,除了計算機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信息素養外,學校領導也應該重視教這門新型學科的老師的存在,同時也希望學校領導承認信息技術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肯定能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