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要使學生學好歷史、考好歷史,教師必須注意平時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記憶能力的培養
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識需要記憶,而學生往往反映“記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學生少花些時間多記一些知識。
1.要求學生采用分散記憶法。學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幾遍,當時記住了,過幾個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學生分開進行學習:當天看一遍,一周復習一次,一月重復一次,考試前鞏固一次。總費時少而記憶的知識多。
2.要求學生采用趣味記憶法。我傳授一些,也要求學生自己創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個皇帝在位,時間跨古代近代兩段,學生往往理不清順序,我要求學生記“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韻上口,學生念一兩遍就記住。
3.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先把大量內容歸納為綱要,使用時由綱要再擴展為詳細內容。
二、理解能力的培養
理解能力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難以應用。我在教學中注重講清基本的歷史概念和史學理論,同時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分析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1.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如在講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就必須將其內涵講清。
2.引導學生將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以促進歷史課的學習。
三、分析能力的培養
要學好考好歷史,分析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學生往往不會分析,或無從下手,或東拉西扯不切要害。我在平日教學中主要從歷史地分析、階級分析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人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準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用現在“打破大鍋飯”,反對絕對平均的經濟標準去衡量洪秀全的絕對平分土地和產品的主張當然不行。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有一雙歷史的目光。
2.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并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
3.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歷史理論揭示歷史觀象的本質,挖掘隱性歷史知識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