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好習慣受益終身”,對于初中起始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復的實踐養成的。任何語文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良好的語文習慣。語文教師要指導初中學生要把讀、寫、聽、說有機結合起來,把所學知識的內部規律加深理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實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興趣自然而然也會提高。繁重的學習將會成為一種內在的需要,有利于學生自身語文素質的提高。所以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該怎樣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傾聽、交流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必須是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后不知所言,如果不及時讓他改正,將危害終身,這都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培養他們靜靜聽講的習慣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往往成績好的學生這方面做得較好,所以他的學習成績逐步提高,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好。對初中學生來說,口頭表達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發展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改進教育和教學方法,無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較多的初中學生在口頭表達方面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培養學生帶頭表達的能力,只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大力開展語文的第二課堂活動,把它納入有目的、有組織的、有指導的活動之中。教師可利用第二課堂組織同學進行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故事會、小型辯論會、指定題目的口頭作文等多種活動。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安排適宜的練口活動的時間,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使之養成良好習慣。課上促進交談。學生在靜態語境中的說話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當他們以后步入社會,更多的將是動態的交際語境。因此我們還應注重培養初中生對動態語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初中生這種適應能力,一方面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把課上活,要為各種形式的交談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尋找常見的高水平的榜樣,進行學習、欣賞、評論、仿效。如收看電視辯論節目、體育比賽實況的解說等等,讓學生欣賞高水平的“說話”。認定榜樣,找到差距,學生自然在效仿的過程中學到真本領。
二、培養學生養成勤于閱讀、積累的習慣
對于教科書,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想讀”或“不會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上課前要先讀”,也就是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再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復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復讀,要求“精讀”。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嘗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在教授學生每一種新體裁的課文后,宜總結此體裁課文應掌握的各種知識點,以后在教授這種體裁的課文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大膽領著學生開展閱讀訓練,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結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內容。通過這種課堂上的閱讀習慣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閱讀方法,改變漫無目的的不良閱讀習慣,達到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地提高了。
三、培養學生質疑、獨立思考的習慣
質疑是創新的開端,如果一個人墨守成規,跟在別人后邊亦步亦趨,只能永遠落伍于人,落伍于新時代。特別是在改革與創新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未知事物進行質疑、探索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熱烈的課堂氣氛。給予學生想象的權利,讓他們在想象的空間大膽質疑,大膽討論,讓他們侃侃而談,各抒己見。從疑點處思考,能夠解釋迷惑,有助于理解,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善于發現問題的良好習慣。
總之,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就能為今后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