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作為中學基礎學科,必須與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相契合。地理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意識等方式,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環節中,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地理 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學科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集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于一體,同時承擔著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人口觀的責任,肩負著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和積極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活動使命。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新的教育形勢賦予地理教師的神圣使命,而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這就要求每位地理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進取,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當代的中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探究欲強,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個性發展出發,鼓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地理課堂學習,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在一個比較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來獲取知識,增長智能,提高素質。
一、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就是教師簡單的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剝奪了學生思維、選擇和嘗試的權利,只能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揮,尤其是當代的中學生,受社會大環境和開放思想的影響,更注重個性的張揚和自我意識的發揮,作為一名教師,充分了解當代中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和展示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主動學習。
再者,由于初中學生受思想認識水平、課程時間安排、中考、高考導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視地理為副科,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學習不主動,學習熱情不高漲,但從他們的心理特點分析,他們又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好勝心和求知欲。因而創設生動、誘人帶有懸念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主動探究的境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至關重要。譬如,我在給學生上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一節時,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旅游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都去過哪些旅游勝地,談談你旅游時的感受和旅游帶給你的收獲。”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興致很高,一下把學生引入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境界。接下來,我順勢導入本節學習的話題,“好,今天咱們就一起到我國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西雙版納做一個簡短的旅行,相信大家的旅途一定是輕松、愉快的,也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多獨特的感受和收獲。”為了增加本節課的趣味性,整個教學過程,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唱主角的始終是學生,教師只是適當點撥引導。既先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帶著目標進行一定時間的自主學習,然后,有不同的小組承擔不同的目標任務,把找出的問題小組合作寫到事先準備好的題板上,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做這次旅行的導游,帶著為大家準備好的問題,上臺引領同學們進行學習,教師始終站在臺下,只是對個別有爭議的問題適當點撥啟發,臺上的同學儼然一個小老師,臺下的同學踴躍回答,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二、精心設計問題,啟迪思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素質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打破教師獨占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啟發誘導,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要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解疑,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關鍵的一環。
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知識素質,將知識、現實應用、趣味性及思維性于一體,問題設計容量要大,要恰如其分,要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最大限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并能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學習《大洲和大洋》一章,我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說人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北哪個半球,南北極地區分別以陸地還是海洋為主”“大陸與島嶼有什么不同”“分布在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這些問題,從提高學生興趣入手,積極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形成概念,總結歸納,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并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又如在學習中國氣候特征之一“雨熱同期”時,讓學生先在世界地圖上沿北回歸線依次指出北非、西亞地區及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的位置,并讓學生回憶西亞、北非地區的氣候和景觀的特點,等學生回答“氣候炎熱干燥、呈熱帶沙漠景觀”后,提出“為什么處在同一緯度的長江以南地區卻是降水豐富的魚米之鄉,而不是熱帶沙漠景觀呢?”這一問,問得突然,使學生一度放松的思維又繃緊了,從而進入緊張的思考狀態。
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地理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活動中形成,并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來發展。素質教育的實質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譬如在學習經緯線一節時,由于受理解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限制,本部分內容對初學地理的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經緯線的定義及特點,要求學生利用乒乓球自制一個地球儀,并在上面畫出地球的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幾條重要的緯線,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化難為易。再如在學習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時,由于這部分內容繁瑣,為了幫助學生盡快地記憶34個省區的位置、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我讓學生自制行政區拼圖,并在課堂上用自制拼圖進行拼圖游戲和比賽,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激情,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面向全體,整體參與
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進入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互相合作,任何重大發明都是不可能的。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大趨勢下,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
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要在學習中培養,地理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切實為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臺。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譬如教師提出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后,可先要求學習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各抒己見,然后師生共同歸納。課堂上教師也可鼓勵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競爭,可采用搶答抽題答等形式,并由教師及時做出評價。這樣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同學們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此外,還可結合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開展規模較大的主題辯論會。通過不同形式的各類活動的開展,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培養了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