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是教學時用來講解說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實物、圖表、幻燈、錄音等的總稱。是中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在數學教學中直觀教具的演示、圖象、表格的展示、幻燈投影的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導學生從學具操作中獲得新知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恰當地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操作中獲得新知,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數學中去。教學中把學具與興趣這一心理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多讓學生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做一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課堂容量,更充分地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這樣學生通過使用學具,既能發現新知,又品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運用學具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由其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教學中運用學具,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學生動眼、動腦,使操作、觀察、思維有機結合,把抽象難懂的道理,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講解“三角形的高”時,學生誤認為三角形的高必在三角形內部。為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的認識,我制作了這樣的一個教具讓他們觀察:取三根木條,制造成如圖所示(圖略)的活動模型,演示時分別將木條AB的端點A放在木條CF的D、E、F處,就可以分別得到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若將木條BC放水平,從A處所掛的鉛垂線就會分別落在三角形的形內、和AB重合、在三角形的形外這三種情況。學生在獲得這樣清晰的認知后,就再也不會出現上述錯誤了。
三、運用學具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精神條件。當代的中學生正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動手操作,可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等獲取知識的能力
比如講“圓內接四邊形的定義”時,為了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制作了這樣的一個教具:在一個黑色木板上,畫了一個圓,在圓上釘了五六個釘子,又在圓內、圓外分別釘了一個。然后,用一個紅色的橡皮筋套在圓上的四個釘子上,這樣所得的四邊形就是圓內接四邊形。如果同時套住圓上五個釘子呢?若同時套住圓上n個釘子,所得的圖形呢?如果用橡皮筋同時套住圓上的三個和圓內的釘子所得的四邊形是不是圓內接四邊形?如果用橡皮筋同時套上圓上的三個和圓外的釘子所得的四邊形是不是圓內接四邊形?
3.學具的使用,因師生互動,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局面
通過學習者群體的討論與交流,進一步歸納、驗證,形成數學結論,讓學生獲取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學具的操作,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大膽發問、質疑。共同制訂解題計劃,選擇適宜的思維方向和策略,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火花和行為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數學的變化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使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利用學具材料,讓學生自己去實驗探究。由于學生選擇的實驗材料不同,有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有的是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有的是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有的是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具是另一種形態的教材,是一種比課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實驗的學習材料,學具的使用可較好地體現新課標下“生活中的數學”“做數學”應用實踐的基本理念。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正確恰當地操作學具,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就像給學生插上了豐滿的羽翼,使他們在數學王國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