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其實說的就是要具備鑒賞美的能力。高中語文教材幾經修訂,呈現出與老教材迥然相異的各個方面的“新”特點,無不給人以春風拂面的愜意感。注重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尤其是文學作品在全套教材高達60%的比重,更是前所未有的。根據高中語文新教材必須樹立新理念,運用新方法。才能充分發揮新教材的作用。
所以,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加強教學的人文性。明智的做法應該是:1.文學作品的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為主,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能對課文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積累、感悟和熏陶。2.文學作品的教學應遵循文學自身的規律。如小說著力表現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較量,而人性是共同的,從人性上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抓住了根本,千萬不要再用貼標簽的方式,將人物“階級化”、單一化,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文學。再如,詩歌中的意象、意境。散文中的情趣、理趣,這些都較抽象,可以讓學生按學生自己的體會,把它們改編成詩劇、話劇等舞劇,用語文實踐活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加對課文的感知理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要想達到這一最高目標,唯一的途徑便是通過美育。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
美育,即審美教育,也就是教育學生能夠辨別美丑,能在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領域感覺到、體味到一種美,能在日常生活、人際關系中創造一種美。“從美的事物當中找到美,這便是審美教育中的主要任務。”
應該肯定,語文素質教育是學校美育教學的主陣地,因為文學總是和藝術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教育在傳統教學中主要是字、詞、句、段、篇,讀、寫、聽、說,通過講讀教學、作文教學,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不能放縱的,但如何解決語文訓練、表情達意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讓學生主動地接觸美。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三者都是不可偏廢的。其中前兩者是基礎,后者是結果。這是使受教育者基本素質走向藝術所不可超越的三部曲,所以語文教育是美育教學的主陣地。
具體地說:1.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凈化、美化學生的心靈,通過課內外活動,以真誠的態度告訴學生生活中的美與丑,通過宣揚美來堅定他們的信心,同時坦率地告訴他們生活中的丑惡現象,使他們具有愛憎感、崇高感、英雄感,側重揭示人的心靈美。2.通過語文教學,應該教會學生善于感知美、理解美,并且能夠珍惜美,建立一種為人類社會創造美的信念和責任感,培養他們對美的敏感性,使他們對美的民辦,美的現象有起碼的古籍能力,加強他們的藝術感受,使他們在文化珍品、美麗的大自然面前,領略美的奧妙,接受美的信息。
那么,要想解決語文教育中的美育問題,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教材要選美文。或者說美文要占一定的比例
所謂美文是具有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審美意蘊和審美價值的文章。對于這樣的文章,我們在分析字詞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分析語言美、文體美、技巧美、意蘊美、形式美。如《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寫,有的充分襯托出人物的心靈美,有的渲染了一種緊張、激烈的氣氛:你看,那明月、清風、銀白的湖水、碧綠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麗,就像神話一般,這就為水生嫂這一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勤勞淳樸、溫順善良的形象,而那“銅墻鐵壁”一樣的大荷葉,還有那高高挺出的粉色“荷花箭”則暗示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將在這清香四溢的環境中展開。再如,《雷雨》中侍萍面對周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欲言又止、隨口又改的話,把她當時痛苦、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現出來了。
二、加強學生的閱讀,接觸一些文學藝術珍品
通過朗讀、背誦、說文培養學生的語感、節奏感、韻律感,要把美文結構與內在表達的人生體驗達到統一,體驗其中的言外之意,如《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天漸漸的冷了,不知柔石在里面有被褥否,洋鐵碗收到了嗎?……突然傳說他們在七月七日夜被害了……原來如此!……”字里行間蘊含著對柔石的牽掛、惦念之情。“原來如此!……”這樣短短一行字表達出作者憤怒的感情:反動派如此卑劣兇殘、柔石等人竟會遭到如此殘酷的殺害,政府竟會如此對待無辜青年!這句話中的驚嘆號表明了作者強烈的憤怒和震驚,刪節號則包含了許多難以盡述的憤怒、仇恨和哀悼之情。
三、把作文變成美的創造,明確創造意識
作家的寫作是創造,學生的作文也是創造,只是心理體驗沒有作家那么復雜。“作文難,作文難,一提作文就心煩”便是缺乏創造美的,作文實質上是學生在感知美、發現美的基礎上創造美的一個過程。所以作文時,應鼓勵學生多留心身邊尋常事物所蘊含的美,發現身邊普通人們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為。也應該強調學生不必自慚形穢,而應該增強其自豪感、自信心、表現欲,把自己找尋到的美鮮明地表現出來。
總之,我們應該肯定審美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特殊地位,突出語文教學凈化人的心靈的職能,加強語文教學的文學藝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