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是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創設問題情境,使數學問題更貼近現實生活。
關鍵詞:高中數學 問題情境 新課程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是一種傳授型的“灌入”式的教學模式,又加之數學本身是嚴密性、邏輯性要求較高的學科之一,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公式、法則本身比較枯燥,如果在教學中仍是單調地說教,機械地傳授,易使學生感到數學課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精彩的數學課,需創設更好的問題情境。所以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是我們在教學中面臨的一項任務,也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追求。下邊談談我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幾點感想。
一、問題情境的內涵
問題情境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有“問題”,即數學問題,這里的數學問題是指學生個體與已有的認知產生矛盾沖突,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確解答的狀態。其次是“情境”,即數學知識產生或應用的具體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環境、虛擬的社會環境、經驗性的想象環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數學環境等等。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學生誤以為數學是脫離實際的;其嚴謹的邏輯性使學生縮手縮腳;其應用的廣泛性更使學生覺得高深莫測,望而生畏。教師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人手,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現實意義與作用,這樣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例如在講解隨機事件問題時,可這樣舉例創設懸念:同學們,老師有個發現,把數學課本隨意翻開,一定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左邊的頁碼是偶數,右邊的頁碼是奇數,相信不相信?試一試。接著我又出示第二個例子:老師手中的轉盤(有多塊不同顏色的區域),如果將它自由轉動,請你們猜一猜,當轉盤停止時,指針會指向哪種顏色的區域?翻書和轉盤這兩個事情是現實中的有趣問題,最能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自然會把學生引人隨機現象之中,使學生感受到隨機事件就在身邊。
2.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教育家烏辛斯基也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習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設計問題時,要新穎別致,使學生學習有趣味感、新鮮感。
例如學習等差數列時常用幾個有規律的數列讓學生觀察歸納,從而引出定義。
(1)大家聽說過德國大數家高斯10歲那年如何聰明解答1+2+3…+100的故事,數學家從小就善于觀察,分析和研究。請你來觀察其中1,2,3…100這列數有什么特點?
(2)《幸運52》中有這樣的一道題:一列數71,51,31,11,x…你能說出x是多少呢?有什么規律?
一個是故事中的數學問題,一個是電視中的數學問題,這種設計趣味性強,便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創設“實驗式”問題情境
數學“實驗”使教師真正改變“傳授式”的講課方式,學生克服“機械式”的死記硬背,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實驗式”問題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在“平面基本性質”的教學中,可以創設如下:
教師先讓學生取出一支筆和一個三角板。
問題1:誰能用一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且能繞教室轉一周?
此時,所有同學的興趣都調動了起來,并開始嘗試,但都不穩。
問題2:誰能用兩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
學生嘗試,結果還是不穩。
問題3:那么用三支筆可以嗎?通過實驗發現,現在可以了。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通過三個點的平面唯一確定。
問題4:任意三個點都可以嗎?
教師把三支筆排成一排,發現無法支撐住。
問題5:那么我們添加什么條件就可以確保能撐住呢?
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要添加不共線的條件。
這樣的教學,完全是學生的發現而不是教師的強給,通過學生動手,強烈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主動地加入到問題的發現、探索之中。
三、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
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科學性原則
創設的問題情境首先內容要科學,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相應的數學知識為依托,不可隨意編造;其次表述要科學,應簡潔明確,不可含糊不清。
2.適度性原則
創設的問題情境首先難度要適宜,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身心發展規律,包括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學習習慣、生活經歷及環境、個性愛好及基本心理狀況等。其次設置時間要恰當,要把握時機尋求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
3.探究性原則
創設的問題情境首先要有啟發性,引發學生廣泛地類比、聯想與猜想;其次要有開放性,或提問開放,或條件不完備,或結論不確定,或解題策略不唯一,引發學生變換問題的觀察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
4.互動性原則
數學情境具有互動性,才有學生的一直參與,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因為太注重情境而脫離學生。否則,學生將無法建構新知識。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說教育是一門藝術,那么,創設生動、具體的課堂情境就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制造懸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