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家呂叔湘認為:“作文教學一向是最難處理的問題。”這句話說出了大多數語文教師的心聲。不少學生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和作文經驗,而感到寫作文很吃力,要么提起筆不知寫什么,要么就認為詞藻華麗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不能輕松習作,寫不出個性化的文章。盡管教師們課前細心引導學生搜集素材。課上耐心指導學生習作方法;課后精心批改學生的文章,部分學生還是只要寫作文,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毫無興趣。那么怎樣讓作文教學充滿活力,取得較好的效果呢?
一、讀中積累,豐富語言內存
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語言積累越豐富。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就越敏銳,表達就越流暢。沒有積累,就學不到好的語言,也就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沒有運用,語文能力也就難以提高。在教學中,我們對許多語言優美、表現力強、表達效果好的句子,從不同角度來教學,指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積累。同時號召學生摘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領略句子的精妙之處,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學習語言、學習文化,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定期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語言積累本》、《讀書筆記》的機會,使他們感受成功,分享快樂。
二、寫中運用,激發習作興趣
閱讀是為了吸收,習作是為了表達。隨文練筆是閱讀與寫作的中介。我們可以捕捉課文中的訓練點,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在教學中深入地挖掘教材,將具有典范性的課文作為范例,當學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以后,立刻讓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寫下來,對課文進行補寫,表達自己的見解。
呂叔湘先生說過:“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所以,在每學期的開學之初,我都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練習本,每天用一個片斷記錄當天發生的印象最深的事,也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寫下來。這些內容既不強調格式的統一,也不強調語言文字的優美形象,主要是讓學生寫真事、說真話、表真情。
只要學生學會積累,靈活運用,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習作素材,對習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勤于動筆,就不會視寫作為難事,并且,還能優化學生們的寫作心理,提高同學們的快速作文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