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就有賴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是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語文課上,教師應講究提問的藝術。問題提得好就如投向平靜水面的一顆顆石子,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有利于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對于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教師的提問語尤其重要,教學實踐證明,語文課堂上,只有把學生看作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好提問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在講授說理性散文《我為何而生》一文時,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要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2.要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3.在學生中倡導民主的合作精神。4.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5.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根據這幾點,在簡明扼要分析了全篇文章之后,我作了以下的發言:
“作者羅素在這篇文章中,直抒胸臆,總結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動力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我為何而生’,這種疑問是永恒的,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依然會有;它的答案又是多樣的,智者有,愚者有,凡夫俗子也會有。作為智者,羅素對現實的困難和人類的痛苦感到無能為力,然而,即使是失敗的抗爭,即使始終與痛苦相伴,他還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且成為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動力。那么,作為中職生,對這個問題,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你們又是為何而生的呢?有沒有思考過這個比較深邃的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隨之雀躍。
生1:我是為爸爸而活的。我爸爸為了我的學習,抱病打工,我是他的精神支柱,所以,我要讓他以我為豪。
生2:首先,我為父母而活,其次,我更多地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成就感和理想境界而活,例如,學生取得好成績,為周圍人做一些事等等。
生3:我是為父母而活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當一名畫家而活,雖然我現在是中職生,可是,對理想的追求我始終不放棄。
生4:我只不過是來到世間的一棵枯草,我為情愫和欲望而活。
生5:我為追求玫瑰般的愛情而活。(師評:這位同學的人生是多么有詩意啊!)
生6:我呢,一半為父母活,一半為自己活,但更多的是為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活,更愿意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舞臺。
生7:我覺得人應該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只有實現自我價值,才不枉此生。
生8:人生很短暫,我不一定要活得很久,但我要活得有價值,我要為我的信仰而活。
生9:我是凡人,沒有羅素所具備的崇高思想境界,我想,我是為了嘗盡人間的酸甜苦辣而活的,然而,我更愿意追求屬于我的愛,如果沒有愛,那將是多么無味的人生啊。
生10:我覺得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從小學開始,老師就引導我們要有崇高的理想,長大后,要當科學家、畫家、歌唱家等等,為我們指定了人生,可那是老師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現在,我只是一名中職生,未來對我非常渺茫。我要為我的人生確定自己的目標,決不輕易提“死亡”二字,那是對人生的極不負責任。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我要充實地過好每一天,享受每天的陽光和雨露。享受人們舒心的笑容,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
……
師:說得多好啊,同學們!可是由于時間的限制,我們不得不結束熱烈的討論。今天在談到有關“我為何而生”這個話題時,在座的好多同學臉上顯得有些沉重。不過,我欣喜地看到,同學們都能充分意識到家里的父母親在你們心里的位置。是的,不管我們是否有出息,今后是否有多大成就,首先,都應該為我們的父母而活,為我們的親人和朋友而活。然后,再面對現實,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剛才那位同學說得好,人生本沒有意義,沒有人會為你的人生確定意義,即使有,那也不是自己的人生。可是,如果我們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那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的狀態里面。每一天,我們每做一件事,都可能會感到莫名的痛苦,因為我們沒有前進的方向,缺乏明確的目標,更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像只無頭的蒼蠅,到處亂鉆。這種沒有任何思想,缺少思維活動的人生,活在世上猶如一具行尸走肉。
所以,我們可以為自己的人生確定奮斗的目標,使自己的人生旅程鋪滿色彩,充滿意義。雖然我們無法像上帝那樣以拯救全人類的痛苦為己任,但是我們可以擁有羅素那樣的高尚情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這就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也是我們對這一課進行討論的意義所在。
語文教師在語文課上不僅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而且在每一節課上都要設計好提問語,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使小小的語文課堂成為演繹人生的大舞臺。一方面達到了教學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以提高,特別是對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