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教育的改革,新目標教學理念要求堅持“雙主”原則,已愈來愈被人們所重視。因此,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自主發展、擺正教與學、訓與練、課內課外的諸多關系,讓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法、學有創造、學有個性,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贏得最好的教學效益,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優化師生關系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來源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來源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勢。”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在課堂教學中,除把微笑帶進課堂,跟學生建立一種和諧關系外,同時也把激勵與競爭帶進了課堂以成功激勵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因為我相信“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愿望”,所以,對學生在課堂的任何行為,如提問題發表見解等,都給予及時而積極的評價,激勵他們好學上進,使他們保持有積極向上的和探求成功的強烈愿望。
“因為有了你,我才愛學習”,這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在這里,我看到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和諧的關系,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是師生的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
二、優化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教師應樹立以自己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幫助學生不斷的增強和發展他們的自主性,使他們逐步由一個自然人變為社會人,變為能夠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行為主體。學生作為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人,他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學校教育的主體。然而,目前仍然有許多教師存在著錯誤的教育觀念,把自己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何,不顧及學生對知識的反饋能力如何,而對學生實施“滿堂灌”的片面教學方式,這樣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統一實施的過程,教師是主體,以教材為中介,教師只有把自己的主體地位和教材的介體作用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主導作用。
三、優化學生為主體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必須以實現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一。
教師應本著教師為了學的觀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學生為主的條件。首先,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提問,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但要抓住時機予以引導、誘導并及時作出評價,對閃現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加以肯定,使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對問題歸類,明確是思考的重點。其次,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讀出自己的感悟,并且要切準可讀處讓學生讀出感情,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法,如齊讀、分排讀、分角色讀等。根據內容靈活運用,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讀書狀態。再次,把臉的機會留給學生。教師要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能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四、優化教學過程
在課堂教學這個舞臺上,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優化教學過程的根本就是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這是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教師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教材為本,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讀、聽、問、議、講、做、寫,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各科學習之中。另外,由于學生智力發展的不平衡、家庭教育的不均等原因,造成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面向全體,兼顧兩頭,偏愛后進生”,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是優化教學課堂的關鍵。“教學貴在引導”,教師是教學的指揮員,其主導作用在于對教材的把握。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認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將自身的知識和情感融入教材的講授中,突出重點和難點,抓好關鍵點知識的聯系,構建知識結構,教學內容縱有序列,橫有聯系,學生理解和消化起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消化了,把教學內容和教師導向轉變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人格營養,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五、優化評價機制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效果也應該是檢驗課堂教學的標準。評價課堂教學效果需要一套科學的評價機制,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評價:不僅評價傳授知識情況,而且還要評價教學的全過程;不僅評價教師怎樣教,而且還要評價學生怎樣學,學的效果;不僅評價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還要評價智能的開發、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僅評價形式,而且還要評價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堅持“雙主”原則,就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