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是激發學生說話興趣,讓學生產生說話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就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想說,愛說的興趣,達到“不亦說乎”的美好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造句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有“序”的,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循序漸進”。所以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最簡單的造句開始。造句是貫穿于各個年級,旨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造句也要善于造的豐富多彩些,如:“緊張”一詞造句,先指導學生弄清“緊張”一詞的意思:(1)精神處于高度準備狀態,興奮不安;(2)激烈或緊迫,使人精神緊張;(3)供應不足,難于應付。根據這三個意思造三個不同的句子。這樣使學生不單造出了這個詞最常用的句式。還讓他們通過理解詞義又造出了其他的句式。造句訓練除去運用理解詞義造出不同的句式以外,還可以讓學生用反問句、疑問旬、比喻句,等多種形式去造句。通過這些方法不僅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訓練和提高。而且又培養了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閱讀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我們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語言訓練呢?我的做法是,培養學生每見到一篇文章后要細心地去閱讀,用心地去讀,憑借想象,書面語言文字在大腦中還原成作者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物,使其產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以借助形象理解語言。如: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個穿著單薄的衣服、光著一雙小腳丫的又冷又餓的小女孩,教師可以引導,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會看到什么?她為什么會看到這些事物?小女孩最后怎樣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對內容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能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培養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口語交際
新版的語文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每個單元后面都安排了口語交際,那么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開口去說,大膽地與學生去辯論。如六年級語文第二單元后安排了一個辯論“善意的謊言可以說”我就安排學生看他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讓他們分為正反兩方開展辯論,辯論時老師也參與進來。這樣既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拉近了師生關系,又增強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作文教學
一直以來,一提“作文”二字,學生就會頭疼,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作文時也并不注意方式方法,有時只把作文要求說一下或者讀幾篇類似的范圍,就讓學生去寫,學生只好硬著頭皮去完成任務,寫出的文章有的前言不搭后語,有的跟記流水賬似的。并不精彩,我教作文時,進入課堂后并不提寫作文,而是讓學生去說,如:文題是《假如我會克隆……》這樣一節作文課。開始我用學生喜歡的語言把克隆技術給他們介紹一下,這樣激起了學生興趣,繼而我說,那么假如你是克隆技術專家,你想克隆什么呢?學生的熱情一下子提高了,他們開始大膽地去想、去說,有的說克隆一個地球,有的說克隆一個自己……然后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或過于簡單,可以讓其他同學給他補充一些想法,一堂作文課下來,學生過的輕松、愉快,不單作文寫得非常棒,而且鍛煉了自己語言表達能力,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勢在必行。而這也需要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去摸索和發現,從而找出更多的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