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實際上是以口頭語言為主要中介手段進行的,是交際者在特定的環境里,為了特定的目的,運用語言手段,面對面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它是聽話、說話的合二為一,而課標中要求學生在多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其中的“交流”“溝通”“交往”等內容是聽話、說話中所沒有的。口語使用頻繁,表達靈活方便,所以口語交際有著廣闊的使用空間。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具有基本的聽說能力,教師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想方設法開啟學生思想的閘門,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交流”“溝通”“交往”,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想進行口語交際
剛進入小學的學生,對小學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學習方式還保留了幼兒時期的特點,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往往很主動地去接近,表現出很高的學習熱情。
一年級新學期伊始,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幼兒園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環境,班上的學生互不熟悉,這會使天性活潑好動、自由自在的學生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壓抑,這時他們迫切地想認識班上的同學,和同學交往,交流、溝通、做好朋友。根據這一情況引出“自我介紹”這一話題時,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自己,表達了想和學生交朋友的愿望,接著告訴學生,向別人介紹自己該說清楚哪些問題。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網小魚”的游戲,兩個小朋友手拉手舉過頭頂做成漁網,其余的小朋友一個接一個做小魚,邊唱歌邊從漁網中穿過,被網住的小朋友要向大家做自我介紹。游戲中學生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才能增強學生獨立的、自主的交際能力,促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
二、營造環境,讓學生能進行口語交際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學生產生了想交際的愿望,就能主動地進行交際,有句話說得好:我聽說了,可能會忘記;我看到了,可能會忘記;我做到了,一定會記住。在交際中,應盡量地使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真實的環境,在老師的引導下,展開真實的交際活動。學生能交流的,讓學生自己去交流,學生能溝通的,讓學生自己去溝通。,一個好的交際情境,往往能夠促進學生強烈的交際意識和探求動機,有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正如巴甫洛夫所說的:“不論鳥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氣,它就不能飛。”所以,為學生營造口語交際的環境非常重要,讓學生沉浸在交際的氛圍中,熏陶要比移植的效果顯著得多。
下面是口語交際《買文具》教學中的一個小片段:課前已經把教室里裝扮成超市的文具柜臺。上課時老師說:這超市可大了,電器、時裝、玩具、各種各樣的商品真讓我眼花繚亂,怎么也找不到賣文具的在哪兒,這可怎么辦呢?
生1:可以問人。
生2:可以看購物指南。
師:問人可真是個好辦法,我得找個人問問路。老師走到一個學生面前,粗聲粗氣地問:喂,文具在哪兒賣?被問的同學好像沒有聽見,坐著不動。
師又問:他不理我。該怎么辦?另外的學生躍躍欲試。一位學生走過去和氣地問:“你好。請問賣文具的在什么地方?”另外一位同學這樣問:“小朋友,你好,打擾一下,這家商場我第一次來,我不認識賣文具的地方,你可以告訴我嗎?”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已經完全沉浸在交際的氛圍中,忘記了這是在上課,不知不覺地全身心投入到口語交際中。
三、聯系生活,讓學生樂于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是觀察生活的需要,口語交際的環境必須是現實生活的呈現和再現,真實的情境孕育真情,真情引發真言,從而產生自然而然的、具有實際意義且真實的交際活動。以真實的現實生活為素材,會使學生的交際活動具有“實際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生活是美麗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在他們的生活中,口語交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堂上直接呈現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現象,讓學生直接面對,或者進入社會直接介入生活。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用心感受,細心體味,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事情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來。只要善于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日常生活中朋友間的親切問候,矛盾沖突;親人間的噓寒問暖,生活起居;同學問的打鬧嬉戲,喜怒哀樂等都可以成為交際的素材。在每天的生活中,老師可以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為“匯報時間”,有意識地提出“新聞報道”“精彩一刻”“花鳥蟲魚”“快樂共享”“一周總結”……讓學生來評說、議論、想象、發揮,這樣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
通過大量的口語交際訓練,學生將不再“無話可說”,他們將逐步地學會“交流、交往、溝通”,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文明地進行人際交往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