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通過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其應用性、綜合性不是考試題型所能概括歸納的。生活處處皆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很重要,尤其是培養學生語文的創新能力。所以,語文教學活動必須是多方面的、豐富的,教學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及社會的發展服務,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過程,這個建構過程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不是單靠老師灌輸,關鍵在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教師的角色要以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合作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要從知識教學轉向以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積極實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創設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指通過教師設置一系列有難度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課堂求知氣氛。課堂中教師設置出具有啟示性、探索性的疑難問題,會使學生產生激昂的情緒和迫切的認知心理,使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激發學生潛在的求知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啟發性的問題非常有意義,一個有價值的富有思考性的問題,不僅能喚起學生記憶,而且能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潛能。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疑、尋思、解惑,整個情境是以問題為動力趨進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不能一成不變,應設置多種新穎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例如,上《懶惰的智慧》一課時,通過兩個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導入,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創設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狀態,培養創新能力,達到學習教效果。如“文中提到三個人名,其中兩個是‘懶漢’,一個是‘露茜’,一個是‘漢弗萊·波特’,請問這兩個名字都是真實人名嗎?”“你有什么聰明的‘懶’辦法?”“通過學習本文,你對教師開始講的故事有沒有進一步的思考?”……當老師把這些挑戰性的問題一一提出時,學生的求知欲就會被激發出來,就會躍躍欲試,把知識學習當做一種創造,在創造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這樣的教學才會驅動內在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三、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
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方式非常主要。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學生的思維才會處于活躍的狀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才能獲得思想情感的領悟體驗,獲得知識內容的生成過程,獲得創新能力的自我提升;只有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獲得成功,才會有真正的、內在的、高層次的愉悅,產生強大的內驅力以爭取更新、更大的成功,從而開發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學生的語文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和主動的參與才可能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語文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樹立堅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例如,在學生的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了這樣一則材料,讓學生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1985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在瑞典皇家學院。記者問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科學家:“你在哪所大學學習,你認為一生中什么是最有用的東西?”老科學家回答說:“在幼兒園,我學習與小朋友團結友愛,學習把東西分一半給好朋友,學習吃飯前要洗手……我認為我在幼兒園里學習到我認為一生中最有用的東西。”學生可以運用多種思維,寫許多不同角度的議論文。如《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做小事、成大業》《論幼兒教育與成才》等等。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創新能力和思維的訓練可彌補學生認識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使學生看到從前不曾發現的新天地,拓寬了視野,甚至出現思維上、認識上的頓悟,閃現出靈感的火花,從而文思泉涌。
教學實戰表明:通過學生參與探討、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具有這種能力,就會自覺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創新便有了根基。
四、創設一種具有豐富想象且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
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指出:“有利于創新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創新思維只有在自由的思維空間才能孕育誕生。”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以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為核心,營造適應學生創造力發展和表現的精神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1.教師要有意識地削弱強加在學生身上的傳統權威,把學生當做一個有理想、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來對待,為學生的學習建立一種親切寬松和敢說、敢做、敢于爭辯、敢于探索的和諧氣氛,學生的創造潛能才能源源不斷激發出來。2.作為教師應摒棄“師道尊嚴”的思想,視學生為朋友,善于與他們心平氣和地交流,感學生所感,尊重和信任學生。總之,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樹立平等、民主的觀念,課堂氣氛才會生動活潑,學生在課堂上才會真正地動起來,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從而出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場面,為學生的自我創新創設良好的氛圍。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所以說,創新教育、創新能力是當前教學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每節語文課都有機會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約束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與老師相反的意見,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標新立異。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探究的空間,要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給學生一片自由天空,讓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才能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